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支持,长宁加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力度 (2023-09-27 )

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支持,长宁加大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力度

  日前,上海市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验收完成,长宁区首批5个试点街道均获“良好”及以上成绩,其中江苏路街道与虹桥街道获评“优秀”。

  自2018年以来,长宁区以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等试点为契机,创新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率先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健全“专区+社区”的服务格局,建立“标准+实践”的支持体系,优化“嵌入+开放”的服务网络。

  2020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覆盖,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

  2023年8月,由市民政局牵头、区民政局协同申报的《老年认知障碍社区照护规范》纳入“2023年民政部标准制定计划”国家标准项目。长宁区便以制标贯标引领实践,积极推动“双百任务”,对全区100名养老护理员开展认知障碍照护赋能,并建立100张认知障碍家庭照护床位。

  不仅如此,长宁区正努力打造全市首个实体化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赋能支持中心。同时,社区支持中心已实现街镇全覆盖,将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载体,复合“记忆苑”“记忆家”等功能区域,为认知障碍老年群体及其家庭提供资源链接、服务转介等“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支持。

  长宁区着力完善由政府牵头、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推动跨界合作,深化“政、银、校、企”在养老服务领域合作,以区级养老服务专项基金为“助推器”,推动“小蓝花”友好街区样本计划、“小蓝花”播种计划、“记忆课堂”赋能计划等养老创新项目。

  江苏路街道

  为持续提升社区为老服务的品质和温度,让生活在社区里的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更加安心、舒心、暖心,江苏路街道以“做服务→树标准→建机制”的工作路径推进社区认知障碍友好化工作,建立自上而下的三级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设计开发了PCC(Person-Centered Care)模式的认知障碍照护项目。

  与此同时,江苏路街道还采用本土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早期干预方法,通过手工、益智、艺术等活动形式,锻炼老人感官、触觉以及手眼脑协调能力。在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内打造海派怀旧疗法空间,配置VR设备、体适能康复设备,同步开展“音乐疗法”“香薰疗法”等认知障碍非药物干预服务。

  虹桥街道

  虹桥街道制定了以建立健全社区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为核心的工作目标,试点探索医养结合在社区认知症服务中的落地模式。

  不仅如此,虹桥街道还成立了“认知障碍特色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区级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生定期坐诊社区的机制,打通了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进入市级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通路。为营造包容、友好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氛围,虹桥街道将昆曲文化与认知症友好化进行创新性结合,邀请昆曲传人赵津羽担任虹桥街道认知症友好大使,共同编排开发了有助于认知症预防和干预的手脑激活训练的昆韵手指操。

  今后,长宁区将积极深化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激活“双中心”动力引擎,健全“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格局,提升专区照护、社区服务、家庭支持的服务能力,助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