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潍坊新村街道持续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本土化特色 (2023-09-17 )

上海自2019年启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以来,浦东新区已经前后开展了四批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29个街镇依托《上海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指引》,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与本土化特色服务相融合的模式,其中不乏一些创新与亮点。
潍坊新村街道是上海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街镇之一,依托潍坊新村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潍坊特色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开展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工作。期间,风险测评3000人次,健康教育5000人次,早期干预420人次,家庭支持150人次,共建单位14家。在推进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链接相关资源依托专业服务形成了潍坊本土化特色。
一、专业与创新
1.新拓科学兼趣味性的数字化筛查
潍坊新村街道通过链接专业资源使用数字化筛查小程序,对社区老年人进行风险测评,具有操作便捷、数据准确、分析全面、动态数据可视化等优点,同时考虑老人听力及理解能力限制,创新AI全语音筛查,精准用户分级。通过智能语音对话的方式,结合临床应用的评测手段,便捷地记录汇总长者的健康信息,快速实现早期风险识别和分级:无认知障碍人群(认知功能完全健康)、主观认知障碍人群(风险人群、认知症前期)、疑似轻度认知障碍人群(高风险人群、认知症前期)、疑似认知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筛查方式新颖有趣,让老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不是难以思考回应的问答题,也不是过多的选择题,而是让老人们通过玩三个1分钟的小游戏来预估大脑数值,这样的方式轻松且充满了趣味性。
2.首创“忆”路行动POA百日打卡干预疗法
POA是英文Plan of Action的缩写,意思是行动计划,而百日打卡是引导长者在规定的100天时间内完成每天至少打卡一次的任务,从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入手,让大脑能够常记常新,不至于懈怠下来,为疾病侵入留出空间。
为了确保老年人能够完成每天的打卡任务,社工精心制作了一本打卡册,借鉴了学生时代每天打卡记单词的情景,把数字化电子化设计为纸质版,让老人通过百日打卡,树立积极的老龄观和非药物干预意识。在项目试点中,有20多位老人在完成后都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并且在家里做打卡练习时,家人还会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难题,促进了家庭和谐。
今年,潍坊新村将根据社区内老人不同的情况和需求,陆续推出普惠版(简单版)POA百日打卡册与专业版(社工指导)百日打卡册,让更多老年人养成自我干预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合作与持续
1.整合多方资源,构筑多维合作
建立初诊分层和双向转诊通道,与第六人民医院合作,根据初筛G3、复筛MOCA-B量表的测试,结合服务对象的意愿,安排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全体系脑健康检查。
建立认知障碍老年人服务与社区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通道,与毗邻的东明卫生站达成友好单位合作关系,为有基础就医需求的认知障碍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此外,与十多家社企单位建立共建关系,例如党建、社区、医院、社会团体、周边的爱心企业等,协同共建单位群策群力,在场地、人员(志愿者)、服务等各方面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资源,使建设工作更具影响力。
2.建设友好支持网络,探索项目可持续性
形成社区长效支持机制,组建社区“认知症好朋友”队伍,通过慈善公益项目,积极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建设。
认知障碍服务人员的培育:根据不同群体,分级组建社区“认知症好朋友”,构建老年认知障碍志愿服务网络。第一梯队筛查及科普宣传人员为熟悉社区情况的社区民政干部及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们,经过相关系统性专业培训,他们更能顺畅地和老人建立关系,并有效开展筛查和科普宣传。第二梯队为参加了干预课程后的老人,经过赋能后,转化成认知障碍项目的宣传大使,主动向社区内其他的老伙伴们介绍认知障碍,拓宽了宣传路径,加强了宣传效果。
慈善公益项目的延伸拓展:进一步丰富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内涵,调动全社区的积极性,通过设立慈善公益项目——“舞动手指”,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营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氛围。通过手指操的方式,用非语言的力量科普认知障碍,传播认知症友好理念。
三、同心互助 共创未来
不排斥、不歧视,勇于面对、积极探索、同心互助、共创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美好未来,是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的初衷和方向,浦东新区将不止步、不停歇,在实现全区36个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探索本土化特色,为“大城养老”浦东样板再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