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品牌进社区,看普陀长寿社区的社区治理创新够不够“新”? (2023-09-14 )

特色品牌进社区,看普陀长寿社区的社区治理创新够不够“新”?

普陀长寿社区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如何为社区治理引进源源不断的“活水”。基金会连续举办“创投会”,为辖区优秀社会组织搭建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实现了社区居民需求和社会组织专业优势上的双向对接,先后培育了诸多特色品牌,为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特色品牌是如何推动长寿社区治理创新走上新台阶的吧!

一、大手牵小手,亲子公益埋下“技能种”

提升居民群众的自治热情和自治能力对推动社区治理向新、向好发展十分重要,如何让社区“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呢?长寿社区基金会以泰欣嘉园居民区和绿洲城市花园居民区为试点,策划、开展了以社区实践活动为主的红色智理亲子项目,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让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

长寿社区基金会充分挖掘辖区优质资源,将专业的艺术老师、非遗文化传承人等引进社区,开展了DIY盆栽、亲子扎染、编制非遗绒花、绘制油布伞画、制作莜面和西点糕、旧物交换等活动,让大小朋友们在艺术与文化的“海洋”中,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让他们潜移默化地融入社区、观察社区、思考社区治理的问题,激发自治热情。

二、家园微更新,增添幸福感

社区是居民重要的生活空间,社区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提升武宁二村居民的居住品质,长寿社区基金会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和武二居民区党总支一起对小区环境进行了“微更新”改造。

居民心中的小区健身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借着“微更新”的改造契机,长寿社区基金会和武二居民区党总支为社区居民搭建了议事平台,让居民们就如何改造、改造成什么样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最终,结合居民的构想,对小区的公共健身空间进行了周边墙面的彩绘改造;对2、4、6号楼的一层楼道墙面和外墙也进行了美化;同时,增添休息长椅,提升了公共健身区域的温馨感和空间美感。

不仅如此,长寿社区基金会和居民区党总支还邀请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等成为首批社区“微更新”志愿者,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积极性。

三、艺术育美感,争做创新“行动派”

为了培养辖区少年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萌娃们的成长“全面开花”,长寿社区基金会组织开展了以艺术、动手类活动为主的“爱星艺术”项目,在辖区10余个居民区内进行推广,吸引了各年龄层次的少年儿童参加。

活动中,专业老师借助旧报纸或宣纸等生活用品,让萌娃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出一幅又一幅创意满满且与众不同的画作;通过使用撕贴、印章、水粉涂鸦等多种形式,激发萌娃们的创作激情,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动手能力。

整个活动中,萌娃们都快乐地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世界里,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变通能力,又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升了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用科技助老,守护安全“养老花”

为了帮助辖区老年居民们进一步了解智能手机的功能并且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长寿社区基金会主动牵头、搭建学习平台,在辖区大上海城市花园、玉佛城、上青佳园等居民区组织开展了“玩转智能手机”课程,参与课程的都是60—90岁不等的老年居民,课程围绕微信的使用、拍照的技巧、防诈骗等几项内容对他们做了细致的讲解。

几期课程下来,辖区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掌握了出行、就医、查询等便民软件功能的使用,并且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美丽的长寿、热爱的上海。课程将便利带进辖区老年居民晚年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养老幸福感。

五、非遗进社区,传承文化魅力

为进一步把长寿建设成“凝聚型”“共荣型”“和谐型”和“向心型”社区,长寿社区基金会协同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在辖区11个居民区开展了非遗文化讲座,让非遗竹编技艺走进社区,讲座以体验兴趣为主,累计吸引了400余名居民参与。

活动中,非遗文化传承老师详细讲解了竹编的起源、发展和编织技巧。跟随老师的步骤,居民们认真观察、相互配合,利用竹条和装饰品,制作出了一个个精美的月亮竹船。

此次非遗进社区活动,让居民们进一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增强了居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也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下一步,长寿社区基金会将不断聚集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创新社区治理,积极回应社区居民需求,撬动社区活力,推动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