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金山区:以海中金山岛得名 (2023-08-06 )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金山”这一地名,包含着山(岛)名、卫所名、政区名三层含义。
在金山区金山新城东南的海中,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座岛屿,其中大金山岛顶峰高105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比松江境内的佘山高出6米多。大金山岛古称钊山,五代以后称金山,1986年定名为大金山岛。它是金山区得名的源头。
南宋以前,大金山岛与北面的陆地连成一片,这一带也是上海地区古人们的重要活动场所。相传春秋战国时,周康王姬钊巡视东南,登上黄花山(钊山),见地势险要,在钊山北面筑城,以镇大海,称为东京城。周康王死后改为康城。这很可能是后世的附会,把钊山与周康王姬钊联系在一起。
上海地区最早的县治,就在今金山区。秦汉时期,杭州湾北岸“海滨广斥,盐田相望”,是重要的产盐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海盐县,辖境大致包括今上海市的金山区和松江南部、奉贤西部,以及浙江的海盐、平湖等地,驻地就在今张堰镇东南。西汉时,县城一带下陷为湖泊,后称柘湖,湖中有甸山。县治被迁移到今浙江境内的武原乡。在这以后,上海地区长时期没有县治。直到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分海盐县东北境设前京县,县治约在今金山区大金山岛北侧海中。中大通六年(534),又析海盐县东北境置胥浦县,县治约在今金山区东南太平寺一带。梁陈之际,两县均被废除。
受海洋潮流变化的影响,杭州湾北部的岸线不断塌陷后移。东晋时,海岸线在钊山以南,距离现在的岸线约有20公里。五代北宋时,海岸线已经内缩到钊山一带。北宋时,钊山称金山。到了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金山已经与陆地开始分离:“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到了绍熙年间(1190-1194),金山已经在海中了。
金山卫,是明代上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军事机构和地名。朱元璋开国后,为了加强东南地区的海防,于洪武十九年(1386)在华亭县南小官镇设立金山卫,次年建城。卫城南面临海,与金山对峙,以山为名。金山卫的防区,西接乍浦,东接青村、南汇嘴,东北抵吴淞江。卫城周长十二里,为府境东南的险要,当浙(江)直(指明代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要冲,是著名沿海卫所之一。嘉靖三十四年(1555),南直隶副总兵俞大猷镇守金山卫,率军民与倭寇苦战。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由此可见金山卫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天启三年(1623),华亭人陈继儒认为金山卫城设施较为完善,也比松江府城要大,提议在卫城设立新县。清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稳定,上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赋税也增加不少。雍正二年(1724),朝廷批准分娄县地置金山县,隶属于松江府。次年,确定县治在金山卫城。雍正四年,与娄县分界视事。由此,金山成为县名,“金山卫”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金山县的范围,大致相当今天金山区金山卫—张堰—松隐一线以西、枫泾镇境以东地,松江区大泖港—小泖港以北,米市塘以西,黄泥泾以东,吕冈泾以南地。乾隆二十四年(1759),县治移到朱泾镇;乾隆三十三年,因筑城未果,仍迁回金山卫城;嘉庆元年(1796),台风毁坏金山卫的县署,又迁治朱泾镇。
民国年间仍属江苏省,其中北京政府时期归沪海道管辖。1958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松江县亭林、枫泾2镇和朱行、山阳、漕泾、亭新、枫围5个公社,以及张泽公社的金明、津星2个大队划归本县,泖港公社划入松江县,县的区域有了扩大。1972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在金山卫南海滩兴建,是我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名闻遐迩,金山卫由军事要地转为工业重镇。1997年,撤销金山县和石化地区办事处建制,设立金山区,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卫镇,全区的政治中心再次转向沿海地区。
*照片均由金山区民政局提供,作者:金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