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闵行区:因闵行镇得名 (2023-07-09 )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闵行区地处“冈身”①两侧。“冈身”以西地区很早就已经成陆,在马桥镇俞塘村发现有马桥遗址,出土文物多达1000余件,还包括一条贝壳砂带。马桥文化是以上海地名命名的3处文化之一,是夏商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类型。
闵行区的境域,在历史上为上海县的南境。明弘治年间(1488-1505),上海县南部已经形成敏行集市,称敏行市,聚落应该形成在更早的宋元时期。敏行亦作敏航,得名应与航运有关。正德四年(1509)、五年,上海县境遭受大水,许多地方的农田被淹,秋收减产。闵行因地处“冈身”,地势较高,附近的农田粮食丰收,受灾各乡就到闵行买粮,闵行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松江府内的人都知道有这个集市。这一时期,已经称作闵行,一作闵港。相传,嘉靖年间,山东学士闵其来沪游学,隐居于黄浦之滨。去世后,葬在启秀桥北,镇因此得名。
集市边上有个渡口叫黄浦渡,与浦南的叶榭隔江相对。清初,渡口改称横泾渡,习称闵行渡。乾隆年间,在横泾渡东面新设了一处义渡(横泾东渡),横泾渡改称横泾西渡。市集中设有黄浦巡检司衙署,负责上海县南部的治安。明代巡检司设有巡检等官员,另有数十名至上百名弓兵,设有墩汛,是农村地区的主要治安力量。清代仍设有黄浦巡检司,弓兵数量减少。闵行也是一个军事要地,倭寇入侵时,政府军屯兵于此,以防倭寇由此入府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李秀成部攻破苏州、昆山、松江,进逼上海县城。此后在浦南地区东西游荡,就是没有渡江占领闵行镇,被许多上海人视为福地。
与附近的集镇相比,它有一个区位优势。由于里程和涨潮、落潮的关系,明清两代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远航船只,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在傍晚时分到达闵行,休息一夜后再启航。因而每到晚上,江边停满了船只,桅杆如林。镇上最热闹的是黄浦江边的外滩,各种商行林立,“敏航市上多贾人”。随着渡口的兴盛,水上交通的发展,乾隆年间称为闵行镇。
闵行从元代开始属于上海县。1927年,以上海县的城市化地区成立上海市后,闵行镇就成为上海县的首镇。因闵行为上海县各乡中最为繁盛的地方,商业发达,人烟稠密,曾被拟定为上海县新的治所。后来因为交通不便,北桥成为上海县城。1932年,沪杭公路通车,在闵行以轮渡运送来往车辆,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
1952年,上海电机厂迁来,与上海汽轮机厂毗邻,闵行镇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机电设备制造基地。1954年成为上海县治。1958年,随上海县划属上海市。随后,上海市在闵行镇的西北面建设闵行卫星城,在竹港和沙港之间为机电工业区,有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床厂等。1960年设立闵行区,以上海县的闵行镇及吴泾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上海县迁治莘庄。1964年,因工业管理体制调整,撤销闵行区,并入徐汇区。198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闵行区,以徐汇区的闵行、吴泾地区及上海县的15个大队为其行政区域。1982年,上海县的曹行、塘湾、北桥、马桥等4公社的15个大队划入。1992年,国务院同意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设立新的闵行区,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闵行区的行政区域。
①“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早在六七千年前,滔滔的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在海浪和潮汐作用下,日积月累,在长江南岸形成沙嘴,逐渐向南延伸,同钱塘江北岸的沙嘴连成一片,成为海岸线,这就是孕育出上海的古海岸线“冈身”。其纵贯了现在上海的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五个区。
* 照片均由闵行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