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杨浦区:以杨树浦得名 (2023-07-01 )

地名文化漫谈|杨浦区:以杨树浦得名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今天的杨浦区境,在清代分别属于上海县高昌乡和宝山县殷行乡。

在上海县浦西的东北部,有一条杨树浦,又名杨名港、杨木浦,位于引翔港以西。明弘治年间记载为杨木浦,正德《松江府志》中也有。明代的《吴中水利书》《三吴水考》等书作杨树浦。清嘉庆年间一作杨名港。杨树浦纳黄浦江潮水北流,北通虬江,大致就是今天的杨树浦。雍正、乾隆年间筑黄浦江边的土塘,引翔港入黄浦江口被填塞,附近船舶改从杨树浦入引翔港镇等地。开埠前,今杨浦区境内已经有引翔港、殷行、沈家行等集镇。

1843年上海开埠。1863年,黄浦江以北、杨树浦以西一带辟为美租界。186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开筑从提篮桥通往杨树浦的马路,并命名为杨树浦路。次年筑成。后又将这条马路往东延伸到今天的黎平路。1899年,公共租界向东扩展至周家嘴。此后,今杨浦区境内的租界为公共租界东区。租界沿浦筑兰路,杨树浦又称兰路港。

杨树浦路筑成后,黄浦江沿岸地带逐渐形成为上海的工业区。英商杨树浦水厂,官督商办的上海织布局、上海机器造纸局先后在这一带兴办。民国初年,黄浦江边已有棉纺、造船等厂20家。至抗战前,已经形成以纺织业为主、行业多样的沪东工业区,“杨树浦”成为这一工业区的习称。

杨浦滨江新貌  摄影:诸德清

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后,设立杨树浦巡捕房。最晚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捕房的管理区域已经称杨树浦区。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改为杨树浦警察分局,该警区也称杨树浦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重新设立各区,名称和区域基本沿袭当时的警区。今杨浦区境分属第十九区(榆林路区)、第二十区(杨树浦区)、第二十一区(新市街区)。1946年公布《上海市区公所组织规则》时,各区区名以番号为名。1947年,因为数字记忆困难,各区以地名命名,分别为榆林区、杨浦区、新市区。此时,杨浦区为正式名称,但在许多史料中仍记载为杨树浦区。区境南临黄浦江,西至杨树浦,北至长阳路一带,东面包括复兴岛。

杨浦大桥  摄影:陈明松

1949年上海解放,成立杨树浦区接管委员会。1950年,杨浦区人民政府成立,新市区引翔、长阳两镇的工商业地区划入杨浦区。1956年,北郊区的长白、控江等街道办事处划入,区境北界扩展至走马塘。1958年,北郊区走马塘以南的五角场和邯郸路两个办事处划入,西界推至杨树浦港至逸仙路一带,北界民星路一带。1959年,五角场和邯郸路两个办事处划归宝山县。1960年,榆林区并入,区界西扩至大连路和大连西路玉田新村。1961年撤销浦东县,将浦东大道以北、沪东船厂以西的沿江地带划入。1964年,吴淞区浦西部分并入。1980年,吴淞地区(包括吴淞、泗塘两街道)划归宝钢地区。1984年,宝山县的五角场镇、五角场乡(生产和乡党政关系仍隶宝山县,1989年全部划归杨浦区)和吴淞区的殷行地区,川沙县东沟以西、荻柴浜以北地块,先后划入。1989年,宝山区五角场乡全部划入。1993年,将浦东部分划归浦东新区。1997年,宝山区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原江湾机场8.6平方公里区域划入,形成今天的区境。

*照片均由杨浦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