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虹口区:由江中沙洪到虹口集市 (2023-06-24 )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今天的虹口区南部,明代以前是吴淞江下游(即唐宋时期的沪渎)流经的地方,江面很宽阔,上海浦(今黄浦江龙华至黄浦公园段)向北在今苏州河口稍北的地方流入吴淞江。在上海浦的东北面是下海浦,大致在今下海庙附近汇入吴淞江。由于不断淤塞,明永乐年间治水时,放弃吴淞江下游河道,开浚范家浜(即今黄浦江从黄浦公园至复兴岛一段),联通黄浦和吴淞江入海口。今虹口段黄浦江形成。
在古吴淞江的淤积过程中,形成南北两条主泓——虬江和吴淞江(苏州河)。在虬江和吴淞江(苏州河)之间,有大量沙洲。沙洲中间有许多小河流。这些流动在沙洲中间的小河流被称为沙洪,如嘉靖《上海县志》记载:“江北嘉定地名老鸦窠,有旧江形迹,今指其南通行为江,皆江中沙洪,江上之人直以沙洪呼之。”这里说的是上海县西北部与嘉定县交界地方的情形。上海县境北部以“沙洪”为名的河流不止一处,如万历《上海县志》卷首图中,在吴淞江以北就标有沙洪、北沙洪等。这些沙洪在三十保桃浦以西的地方,与今天的虹口无关。康熙《上海县志》卷首舆图中已有“虹口”一名,标在夏海浦(即下海浦)与吴淞江口之间,河流东通黄浦,西接虬江,就是今天的虹口港。
在嘉庆《上海县志》中,位于今虹口南部的小河流得到了记载:“沙洪,在杨树浦西,通江(指吴淞江,即虬江)、浦(指黄浦),北流至分水庙,东为南洪,中为中洪,西为北洪。穿洪,即中洪。北沙洪,即北洪。”在卷首《水道图》中,从虬江到黄浦江之间,有北穿洪、中穿洪、洪口。对照近代以来的地图,北穿洪、中穿洪就是现在的沙泾港南段,沙洪就是现在的虹口港。此处的“沙洪”应该与嘉靖《上海县志》所说的含义相同,也是指沙洲中的河流。为了不使读者误解,同治《上海县志》特别说明:“此三洪(指今虹口一带的沙洪)从虹口桥而进,非前代所载之三沙洪也”,表示与桃浦以西的三处沙洪不是同一些河流。在今虹口区境内的沙洪也叫穿洪。洪口就是沙洪汇入黄浦江之口,在清初已经雅化为虹口。此后,河上的桥梁称为虹口桥,沙洪这条河流也雅称为虹口浜、虹口河、虹河、虹口港。
最早以“虹口”相称的集市为道光年间形成的内外虹口市,大致在今东汉阳路、东余杭路一带。在上海县城东北九里有虹安镇,就是现在的虹镇老街一带,兴起时间比虹口市要早。后简称虹镇,光绪初年有村店数家,为引翔港等地出入上海的要道。
1843年上海开埠。1845年,美国圣公会在虹口一带布道并建造教堂。1848年,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代表美国政府,取得了吴淞江以北到杨树浦的虹口三里之地作为美租界,习称虹口美租界。上海道台只是口头答应虹口一带作为美侨的居留地,双方没有正式签订协定,也没有划界。此后,美租界不断越界筑路。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1899年,划定租界界线,租界范围扩大。次年,工部局将公共租界划为北、东、西、中4个区,虹口港以西部分属公共租界北区,以东部分属公共租界东区。这个时候,虹口一带已经成为日侨的聚居地。
美租界建立后不久,虹口由于地处黄浦江边,成为上海船舶修造业中心之一,建有多家船厂。江南制造总局最初也坐落在虹口港与黄浦江交汇之处。开埠后,虹口一带的商业兴盛,融港口、居住、产业、娱乐业于一体,在近代上海城区中很有特色。虹口的红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赴法勤工俭学青年在汇山码头乘船出发,中共四大于1925年在东宝兴路的一幢石库门房里召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建立区公所,并于同年底成立。今天的虹口区境分属于第十六区(虹口区)、第十七区(北四川路区)、第十八区(提篮桥区),以及第二十一区(新市区)、第二十二区(江湾区)的一部分。1946年公布《上海市区公所组织规则》时,各区区名以番号为名。1947年,因为数字记忆困难,各区以地名命名。区境南沿苏州河、黄浦江,东临虹口港,西至河南北路及淞沪铁路。
1949年解放后,虹口区境多次扩大。1950年,区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北四川路区并入。1960年,提篮桥区并入。1979年,从宝山县、杨浦区划入部分地区,建立曲阳路街道。1984年,江湾镇自宝山县划入,形成今天的虹口区境。
*照片均由虹口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