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激励关怀,浦东推出15条新举措 (2023-06-13 )
围绕深化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若干措施要求,近日,在浦东新区区委党建办牵头下,新区区委组织部、民政局、地工委、财政局、区人社局和农业农村委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激励关怀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社区工作者15条”),这是继2022年9月出台《浦东新区关于深入实施“班长工程”进一步加强居村党组织带头人激励关怀的若干举措》(“激励关怀15条”)以来,浦东新区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的又一举措。
“社区工作者15条”力求从选人用人、职业晋升、关心关爱、激励褒扬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实现基层“队伍建设有机制有平台、人才培养有标杆有后备,个人职业有目标有归属”的目标,促进队伍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两个“15条”相呼应、相衔接,努力打造从居村党组织带头人到广大社区工作者各有激励、梯次发展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一体化格局。
促进基层力量快速补充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居民区和街镇公共事务岗位直接从事社区服务和管理,由街镇保障全部经费并统一管理使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全日制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居民区社区工作者、街镇中心社区工作者和镇管社区工作者三类。
本次出台的“社区工作者15条”,主要在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拓展队伍来源、打通城乡交流、提升队伍素质以及增强职业认同度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同时进一步突出基层干部队伍“块属块管块用”导向,赋予街镇更多用人主导权,激发主动性。
“社区工作者15条”出台后,新区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额度配置办法。针对街镇中心社区工作者额度,按照街镇规模大小(区域面积、常住人口)实施分档核定;针对居民区社区工作者额度,按照居委会管辖户数规模实施标准化配置,一般500户至2000户的居民区安排5至11名。
新区还探索尝试将额度配备与居民区老龄人口相挂钩,针对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较高的街镇适当增加额度,确保基层人手力量和工作体量精准匹配。例如,针对常住人口老龄化比例达到25%、30%和35%以上的街镇,分别按照本街镇居民区社区工作者总额度的5%、8%和10%,相应增加额度,具体由街镇统筹使用。
根据“社区工作者15条”政策措施,新区一次性新增了7000多名额度,调整后,浦东新区现有社区工作者总额度约2.5万名,其中居民区和镇管社区额度为1.2万名,街镇中心额度1.3万名。按照中组部和市委组织部相关文件要求,每万城镇常住人口社区工作者配置不少于18人,浦东目前实有力量配置已达20人,大大加强了基层人力保障。
激发个人干劲闯劲
“社区工作者15条”还致力于维护社区工作者切身利益,激发个人干劲闯劲。例如,通过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负责人、主管和工作人员三类岗位设置以及比例分配,让社区工作者感到日常有激励,职业有奔头,发展有方向。针对表现优秀的普通社区工作者,加大培养力度,帮助其逐步晋升,成长为居委会主任和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加大从优秀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的力度。
与此同时,针对因公伤病或生活困难的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15条”提出通过居村关爱基金予以关怀慰问等,同时多方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促进社区工作者安心工作,扎根基层。“社区工作者15条”还提出加大培养和推荐新区、市级和国家级“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典型代表,加强宣传表彰,提升职业荣誉感。
“社区工作者15条”还致力于畅通社区工作者交流,推进队伍建设一体化。例如,深化跨街镇交流,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社区工作者允许在街镇之间有序流动,既促进属地化社区工作者与岗位精准匹配,也解决了部分社区工作者上班通勤不便的现实困难。此外,新区还将积极请求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探索社区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交流。
小杨就是跨街镇交流的受益者之一。她此前在高桥镇工作,2021年搬至金杨新村街道居住,今年4月通过跨街镇交流成为了金杨的一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经常是‘五加二、白加黑’,能够在居住地工作,不仅能够把之前的工作经验带过来,同时也更有归属感,还能兼顾工作和家庭,让家庭成员的支持成为我前行的动力。”她说。
此外,“社区工作者15条”率先打通居村交流通道,明确村“两委”成员和“两委”外工作人员可通过参加居民区选举,成为居民区“两委”成员,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村“两委”成员转岗至居民区,如符合相关条件,经镇综合考察合格后,可申请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在村里轮岗,可保留社区工作者身份,并且个人在居民区社区工作者与村“两委”工作人员两种身份间,可就高享受相应待遇。如此一来,既方便各镇统筹培养和使用居村干部,又切实保障个人利益,为推进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一体化建设做出了积极探索。
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升
浦东新区目前社区工作者整体队伍平均年龄39岁,中共党员约占3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8%,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占比14%。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到“十四五”末,新区计划将持证社区工作者比例增加到22%。
针对队伍素质提升,除了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以外,“社区工作者15条”主要从两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方面建立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居村服务制度,尤其是街镇中心社区工作者和镇管社区工作者入职第一年,均由街镇统一安排到居村锻炼,并尽量安排至重难点居村或重要岗位,明确具体任务、安排带教老师,锻炼时长一般不少于6个月,强调培养社区工作者与群众打交道,开展群众工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
另一方面,则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区级职能部门与街镇联动,通过举办培训、提供相关服务、实施专业补贴等措施,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促进越来越多社区工作者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树立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增强实务工作技能,全面提升专业化人员比例。
为提升培训效果,新区将进一步研究推进“四个一”建设,包括建立一套培训精品课程菜单、打造一批实训基地,建立一个成长导师团、丰富一个网上智库,同时指导街镇挖掘资源、创造条件,建设形成街镇特色培训资源,为确保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入职两年的高桥镇潼港一村居民区社区工作者小葛表示,区里会组织金牌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者示范班等培训,镇里也有星苗计划、明星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让自己提高工作能力,更对事业发展有了憧憬。“15条激励措施,又将社区工作者发展的宏观蓝图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给予了我们新时代社区工作者多维度的职业视角,为我们立好了事业发展的航向标。”他说。
新区今年还将围绕居村减负,依托“社区云”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加强智能化支撑,推进数据信息居村共享,切实帮助居村干部减少台账工作负担,提升治理和服务能力,多管齐下,保障基层有人做事,而且要能做成事。
浦东新区民政局表示,下一步将会同区委组织部、区地工委、区人社局等相关部门,针对“社区工作者15条”逐一分解、细化措施,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确保文件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