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长宁区:以长宁路得名 (2023-06-04 )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原来长宁区以长宁路得名,而长宁路则是以四川长宁县而得名。
长宁区的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法华区,抗战胜利后重划区域,先后称长宁区、法曹区,1949年解放以后改为长宁区。
长宁区位于苏州河南岸,上海城区的西部。唐朝建立华亭县后,今区境属高昌乡的一部分。元朝属上海县高昌乡。高昌乡境内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河——李漎泾,是吴淞江(苏州河)的支流,南通肇家浜、蒲汇塘,水运便利。北宋开宝三年(970),有位僧人在李漎泾旁创建法华禅寺,由“妙法莲华经”得名。南宋年间,居民增多。明代嘉靖年间,逐渐形成集镇。万历年间,已经被《上海县志》记载,并说“镇有古刹”。此后,李漎泾也称法华浜。清乾隆年间,法华镇非常兴盛,市街长约三里,烟火万家,以种德桥附近最为热闹。四乡的棉纺织和蚕桑业极为发达。乾隆九年(1744),吴淞江巡检司从江北减水渡移驻镇上,负责捕盗、治安。晚清以降,法华镇多次遭遇战火,集市萧条。再加上法华浜无人疏浚,河床淤塞,污染严重,成为一条臭水浜。
上海开埠后,工部局越界筑路,先后筑有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白利南路(今长宁路)、虹桥路等,均至今长宁区境。清末,江苏实行城镇乡自治,法华镇地区为法华乡。民国初年,乡境东至公共租界、法租界,南至徐家汇、今闵行区虹桥镇,西至今周家桥街道,北沿吴淞江。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次年改法华乡为法华区。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于1938年设沪西区,废法华、蒲淞等区。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将白利南路改名为长宁路,是以四川长宁县名得名。汪伪政权在沪西区设有长宁路、徐家汇等警察分局。长宁路警察分局的警区称长宁区。
1945年抗战胜利后,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建立区公所,并于同年底成立。各区区域基本同原先警察分局的警区。今长宁区境分属于第九区(长宁区)以及第二十五区(新泾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1946年公布《上海市区公所组织规则》时,各区区名以番号为名。1947年,因为数字记忆困难,各区以地名命名。1948年3月,有市民要求将长宁区恢复旧名法华区。显然,这些市民认为战前的法华区名称更有历史内涵。9月,市政府同意改名,但是新区名为法曹区,是以长宁区境内的两个主要集镇名——法华镇、曹家渡镇的首字组合而成。这有可能是法华镇、曹家渡两地的民众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一种妥协的结果。新的区名缺少特色,而且容易被误解:法曹是唐宋时期地方上的司法机关,民国年间将司法官员和从事律师职业的人习称为法曹。法曹区辖今万航渡后路、长宁路、江苏路、兴国路以西,淮海中路、虹桥路以北,沪杭铁路以东,苏州河以南地区。
解放后,长宁区境多次扩大。1949年6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法曹区改称长宁区。1950年,长宁区人民政府成立;新泾区苏州河以南、天山路以北、古北路以东的工业地区,以及周家桥先后划入。1956年,原静安区常德路、富民路以西区域并入,区境向东扩到静安寺一带。1960年重设静安区,镇宁路以东地区划出。1984年,上海县北新泾镇,新泾乡的一部分,以及虹桥国际机场、上海动物园、西郊国宾馆等地区和单位划入。1991年,长宁区境扩展到虹桥国际机场兴建的机场新村地区。1992年,上海县的新泾乡来属。1994年,长宁区与闵行区的界线相应调整为东以徐虹铁路支线为界,西以沪青平公路中心线为界。
*照片均由长宁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