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台、两种方式、五个圈层,长宁扎实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 (2023-06-02 )

近年来,长宁区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难点,推进分类保障,加强精准关爱,以“一个平台、两种方式、五个圈层”持续推进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提质增效。
搭建一个平台,融合有形阵地和无形浸润
建阵地,资源整合“活”起来。形成“1+N”的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阵地,即1个街镇未保工作站,包括困境儿童临时看护点、儿童服务中心、居民区儿童之家、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在内的N个阵地资源。
周家桥街道打造街道特色的主题儿童活动空间和“童心驿站”未成年人保护心理疏导室,服务保障困境儿童。
筑平台,服务保障“实”起来。充分发挥未保工作站枢纽平台作用,定期与辖区学校、派出所、医疗机构、居委会进行信息、数据交互,完善家-校-社-医联动机制。
区民政局和华阳路街道会同区检察院做好陷入困境的犯罪嫌疑人未成年子女的临时照护,帮助新监护人履行职责,相关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推广。
虹桥街道积极联动社会资源,联合上海市公安局反恐总队、宋庆龄陵园等辖区单位,结对帮扶8名困境儿童。
天山路街道以党建引领拼多多、兄弟公司等辖区内重点企业积极和特殊困难儿童结对,提供课业辅导、物质帮扶、心理关爱等多元服务,共计32家社会组织、1家社区基金会和132家爱心企业参与,帮扶资金189.5万元,覆盖困境儿童217人次。
夯基础,专业队伍“强”起来。10个街镇185个居民区选优配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方位构建“区、街、居”三级联动关爱保护体系。落实辖区未成年人尤其是困境儿童等对象服务管理情况的主动预警、关爱保障、实时监测、诉求及时响应处置。对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重点未成年人落实“一人一专班、一人一档案、一人一方案”的关爱措施。持续扩大未保“四库”,涵盖58名未保专家、98家公益组织、62名爱心律师和137名专业社工。
新泾镇将包含“家-校-社-医”四个领域的“志愿者团队”成员凝聚起来,成立“泾彩童行”护航联盟。
创新两种方式,探索物质兜底和精神关怀
物质精神双管齐下。创设“艺术护照”非物质帮扶项目,把人文关怀、社会融入、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能力提升相互融合,六年来累计服务困难家庭青少儿600余人1.6万人次。将困境儿童纳入本区“四医联动”保障范畴,变医疗费用“先垫付再报销”为当场直接减免。每年六一节前为全区574名困境儿童和低保家庭未成年人发放文化福利补贴300元。
数字信息强势赋能。依托“社区云”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与数据对比,实现困境儿童的常态监测、动态管理、快速预警。
华阳路街道积极做好社区云儿童关爱保障应用场景市级试点工作,定期更新维护辖区内所有未成年人联系方式、紧急联系人信息、类别标签等信息。掌握112名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其中困难儿童79名、边缘困境儿童26名、困境儿童6名)动态信息数据。
北新泾街道利用科大讯飞外呼系统,定期、定向为辖区内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外呼,询问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
聚焦五个圈层,推进分类保障和合力防护
分层分类关爱保护。把全区未成年人分为五个圈层(分别是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特殊困难未成年人;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全体未成年人。)以“大数据比对+上门走访+政策递送”多措并举,建立完善“物质+精神”的关爱服务新模式,开展“类别化+差异化”的关爱保护。
华阳路街道建立“121工作机制”,即由儿童主任或居委干部结对走访关心,红色高危未成年人(困境儿童、社会散居孤儿)每周联系不少于1次,蓝色中危未成年人(因残致困儿童、因贫致困儿童、监护缺失边缘儿童)每月联系不少于2次,绿色低危未成年人(其他不属于红色高危或蓝色中危的未成年人)每季度联系不少于1次,及时发现、了解实际需求。
贴近需求心理关爱。实现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未爱小屋”“护苗心屋”街镇全覆盖。关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关爱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服务,构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通过专业社工驻点服务,对社区、学校、其他未保委成员单位转介的未成年人评估其心理需求及心理危机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的心理援助服务,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处置机制。
程家桥街道充分整合资源,打造“青福荟”心灵驿站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品牌。
江苏路街道未保工作站与辖区中小学主动对接,落实心理关爱服务需求排摸,通过社区、楼组微信群等渠道,积极宣传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