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漫谈|徐汇区:因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得名 (2023-05-29 )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徐汇的“徐”字源于徐光启,“汇”字源于哪?
在上海市各区中,有一个区的得名与姓氏有关,它就是因徐光启而得名的徐汇区。徐汇区得名于徐家汇,徐家汇则源自晚明著名政治家、杰出科学家徐光启。
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光启出生于上海县城内的太卿坊(今光启路)边上的九间楼内。万历三十一年(1603),徐光启接受葡萄牙耶稣会士罗加望洗礼,并取名“保禄”。此后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编纂有《农政全书》,是著名科学家。崇祯三年(1630)任礼部尚书,五年兼东阁大学士;六年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月去世。崇祯十四年,正式下葬于“肇嘉浜北原之阡”,即今徐家汇光启公园内徐光启墓。徐光启生前在这里建有农庄别业,从事过农业实验。此后,徐光启的四个孙子也葬在这里。
明末徐家汇这一片的地名,现在已经无法查清。到了清朝顺治年间,这一带已经被称之为徐家湾。大约到乾隆末、嘉庆初,改称为徐家汇。此后,这个地名一直未变。
“徐家”,显然与徐光启家族居住、安葬在此有关。“湾”或“汇”,都是东太湖地区常见的地名用词。“湾”指河流弯曲之处。肇嘉浜西接蒲汇塘,东经上海县城,在城东与黄浦江相通。除了徐家湾,沿岸还有罗家湾(即卢家湾)、土山湾等地名。从地图上看,肇嘉浜与蒲汇塘连接处也有个大弯。因此,徐家湾的“湾”,应是从河流形态上来说的。徐家汇的“汇”,是指蒲汇塘、肇嘉浜和李漎泾三条河流在此交汇。肇嘉浜与蒲汇塘,基本上是东西走向,分别在徐家汇东、西两侧。李漎泾一作李崇泾,又名法华港,是一条南北向河流,北通吴淞江,南至徐家汇东北与蒲汇塘、肇嘉浜相接。也有一种说法,“湾”与“汇”在吴语中属于近音,很可能是同一个音前后传写有变。类似的例子,如李漎泾、李崇泾。徐光启及其后代居住的村落,则称徐家厍。到了嘉庆以后,这个村落可能不存在了。
徐家汇的兴起,是在上海开埠后。1847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徐家汇建立天主堂,并建徐家汇藏书楼。又先后建成耶稣会总院、修道院、圣母院、圣经院,形成了一个天主教教区。1850年创办了上海市第一所教会学校圣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咸丰末、同治初,为避战乱,上海县西乡居民多避难于此,形成市集,称徐家汇市,后简称徐镇。公共租界修筑通往徐家汇的军用路(后称徐家汇路、海格路,今华山路)。法租界借口防御太平军和保卫天主堂,修了一条从斜桥沿肇嘉浜北岸直通徐家汇的道路,也称徐家汇路(今肇嘉浜路)。1863年,天主堂将肇嘉浜改道东流,又兴筑从土山湾至徐镇的道路。由此,水陆交通便捷,商贾辐辏。次年,兴办土山湾孤儿院,开设园艺、制鞋等工场。经言学校(今第四中学)、徐家汇观象台也陆续兴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宣怀创办新式高等学校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于此。
民国初年,法租界继续向徐家汇一带扩张势力。1914年,上海交涉员与法国领事订立《上海法租界推广条款》,将长浜路以南,徐家汇以北,肇周路以西的整个越界筑路区划为法租界范围。此后,徐家汇地区的邮局、电灯、电话、自来水等公用设施和道路、公寓相继建成。1928年,今徐汇区境分属上海特别市特别区(法租界)、沪南区、法华区、漕河泾区。抗日战争时期,属日伪沪西区。日伪又设徐家汇警察分局,所辖警区称徐家汇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建立区公所,并于同年底成立。各区区域基本同原先的警察分局的警区。今徐汇区境分属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1946年公布《上海市区公所组织规则》时,各区区名以番号为名。1947年,因为数字记忆困难,各区以地名命名,徐家汇区简化为徐汇区。当时的徐汇区辖今宛平路、宛平南路以西,从陆家堰南沿小河经华侨新村、龙华新村,向西穿越天钥桥路、龙华西路一线以北,虹桥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以南地区。
解放后,徐汇区辖境不断扩大。1950年成立区人民政府。1956年,常熟区并入。1964年,闵行、吴泾两地区并入。1982年,闵行、吴泾两地区往属闵行区。1984年,原属上海县的龙华镇、漕河泾镇等地区来属。1992年,上海县的龙华乡等区域先后并入。
*照片均由徐汇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