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记忆,打造无碍社区,浦东新区探索认知障碍社区服务标准化模式 (2023-05-16 )

关爱记忆,打造无碍社区,浦东新区探索认知障碍社区服务标准化模式

立足于建立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支持网络,形成社区长效支持机制,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与浦东新区民政局的指导下,洋泾街道联合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开展认知障碍赋能中心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2.0模式,提供专业性、规范性、多元化的服务。近期,认知障碍赋能中心标准化试点项目被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第九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空间实体上,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洋泾分中心设立独立空间,建设洋泾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中心,面积670平方米,集合一站式服务窗口、康复干预区、专业教育培训中心、专业日托中心、记忆咖啡馆五大功能区,充分体现“失忆不失爱”的社区温度,让认知障碍长者和陪伴家属有归属感。

运行机制上,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补充”的运行机制,引入专业化团队,开展集成式服务,打造“记忆咖啡角快闪”“芳香疗愈”“园艺疗愈”“传家宝·生命故事书”等深受欢迎的活动。

标准体系上,共计撰写128项标准内容,其中自编部分达到70.8%,包含了健康教育、风险评测、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平台建设、日托服务、记忆咖啡馆服务等多项内容。

健康教育标准培育“三早”观念

老年认知障碍风险测评前置和尽早筛查对于提高长者生活质量十分关键。友好社区体系中健康教育模块标准通过建立科普宣传服务规范,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传播认知症友好文化的同时帮助老人正确的认识认知症,提升社区居民对于认知症的辨识能力,推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在洋泾地区按照风险等级全面对辖区老人进行2轮筛查,共筛查1.3万人次。

风险测评标准规范筛查、评估

友好社区体系中的风险测评模块标准通过建立认知障碍筛查和评估的操作规范,通过组建专业团队,标准化评估流程,帮助老年人认识到自身记忆健康的情况,以及认知障碍的风险程度。同时通过建立与医院双向转诊的路径规范,针对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转介至相关专业医院就诊,为提供后续服务打下基础。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在洋泾地区共评估619人次。

早期干预标准减缓认知功能下降症状

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非药物干预是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的有效手段。早期干预标准通过对于感官、记忆、思维逻辑、视觉和语言等各大维度的干预训练方式进行汇总整合,形成早期干预的服务规范,使服务流程标准化,从而针对每个老人的特点提供不同类型的干预方法,通过专业的社工进行生活赋能,减缓认知功能下降症状,帮助老年人树立自信。

家庭支持标准缓解照护者压力

对于照料者来讲,缓解照料压力是重中之重。针对照护知识分享方面,主要通过主题沙龙、科普讲座、照料课堂等方式,让照料者了解从正确的认识认知症到如何照料认知症患者中一系列问题,提升照料技能;针对情绪心理压力方面,主要通过建立家属支持团队开展互助会、沙龙会、一对一心理疏导等形式提供必要的喘息服务。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建档家庭237户,深入服务98户,累计服务621次。

资源链接标准提供全链条家庭照护顾问服务

通过将资源链接模块的标准化,梳理整合认知障碍的社区服务资源,针对轻度认知障碍家庭,提供认知障碍的基础知识以及就医方面的引导;针对中度的认知障碍家庭,提供聚焦居家干预与照护;针对重度认知障碍家庭,关注专业的养老院方面资源。将社会、养老、医疗资源按认知症家庭需求全面整合,为认知症家庭提供专业咨询与资源支持。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逐步建立起“医、养、社”立体为老服务网络体系,以及一套覆盖科普预防、筛查评估、早期干预、家属支持、家庭顾问等内容领域的全流程专业服务,可为社区内的认知症家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另外设立首家由认知症长者参与运营的咖啡馆,打造“记忆咖啡馆”IP。“记忆咖啡馆”由一些轻度认知症障碍老人和社区中刚退休的活力老人担任店员,提供简单可操作的拿铁和美式咖啡、适合社区老人的无咖啡因茶。该项目在社区创造场景,通过增进社区互动,促进社会交往,对老人进行认知干预,并提高社会大众对认知症的认识。

2019年开始,浦东已经有29个街镇通过前后4批次参与老年认知障碍症友好社区建设,2023年计划新增7个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实现浦东试点街镇全覆盖。浦东认知症支持关爱服务更便利更可及,越来越多的社区老年群体及家庭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