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分类治理?黄浦这本《办法》或有答案 (2023-05-04 )

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源远流长的海派文化,如何助推社区生态良性发展?黄浦区针对社区形态复杂、居民诉求差异较大的实际,主动领题,专注破题,敢于解题,精绘“社区画像”。
奏响新一轮治理模式“强音”
近日,《黄浦区社区分类治理指数和实施办法》发布。该《办法》是黄浦区结合现有住宅小区房屋类型和特点研究制定的一套“答卷”,通过分类评析社区资源、社区问题与社区服务需求,针对性制定治理目标与治理策略,匹配相对应的治理工作法,从而为基层提供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工具包,真正为基层治理赋能。
其实,针对社区治理职权不清、责任不明、事权不分等问题,早在2013年,黄浦区探索首份街道层面的“三张清单”,即《街道办事处权力清单》《街道工作职责清单》和《街道办事处行政权力负面清单》。“清单”解决了“街道怎么与居民打交道”“街道如何与条线部门分工合作”两大问题,强化了基层依法管理、依法服务、依法办事的能力。
此外,黄浦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总结形成社区分类治理“工作七法”。融合社区新基建、数字化应用等新要求,调研充实完善工作七法内涵和外延,总结典型案例在全区复制推广。在这些成果之上,《办法》将进一步丰富黄浦区社会治理经验宝库,彰显了黄浦区社区分类治理实践成效,奏响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黄浦乐章”。
不断探索打造可复制案例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黄浦区在社区分类治理工作上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在1999年,“三会”制度发端于五里桥街道。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等,实现了“居民的事情,居民说了算”,这一制度沿用至今。多年来,“三会”制度在黄浦区各街道传承与创新。从老旧小区加梯,到美丽家园翻新,“三会”制度成了社区基层全面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引导社区各方协商解决社区难事,探索出破解“老社区”治理难题的道路。
而当红色力量浸润社区,党建引领成为基层治理风向标。淮海中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聚合力、共建共治解顽症,以中共一大纪念馆为核心圈,抓规划立标准,推进区域三美联动建设;补短板强弱项,营造美观舒适区域环境;抓创新塑流程,构建形成高效处置机制;抓凝聚促合力,锻造城市管理中坚力量。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努力推动新天地地区精细管理质量效能提升,打造精细化管理标杆。
诸多创新思路,碰撞品牌效应。黄浦区的社区分类治理是代表基层社会治理的黄浦经验和黄浦范式。社区分类治理不仅是一种治理方法,更是系统化工程,应该适应数字社会的特点,强化技术支撑和专业赋能,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下一步,黄浦区民政局将促进社区分类治理的总结提炼,大力培育社区分类治理品牌项目,总结一批分类治理工作法,汇编一批分类治理典型案例,挖掘一批基层治理带头人物,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社区工作者实训基地。同时,还将加强不同街道社区的互动交流,探索同类社区的横向合作,建立跨居民区、跨街道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同类型社区的治理经验和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