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保护、一站式服务,静安区筑牢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阵地 (2023-03-09 )

作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工作抓手,静安区以推动“全主体、全方位、全周期”保护,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建设重点,严标准、深层次、高品质打造“一体化保护、一站式服务”的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不断促进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优、强、实、细”。
一、“联建+联动”,做“优”阵地建设“新格局”
(一)整体设置构基础
区财政配套专项资金支持街镇未保工作站建设。各街镇按照因地制宜、资源整合、统一规范、务实高效的原则,依托街镇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儿童服务中心等整合设置未保工作站,并以《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指引》为蓝图,不断夯实空间建设、服务内容、人员配置、保障措施。
(二)优化布局拓空间
各街镇坚持“一街镇一品牌”建设导向,依托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未保工作站枢纽平台作用,积极拓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空间。
宝山路街道围绕儿童保护、成长、发展三大需求,打造15分钟儿童生活圈,有效整合盘活辖区儿童活动空间,建成未成年人保护站1处(邻里家)、分中心2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湖州会馆)、社区儿童之家18处,共计约4660平方,形成了“3+18+N”儿童场所布局。
(三)宣传引领造氛围
各街镇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主题宣传活动,普及未保法和未保条例具体要求;推动宣传工作“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营造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
二、“专业+专人”,做“强”队伍发展“新优势”
(一)选优配强,加强工作队伍培育
按照选优配强的原则,各街镇建立“工作站站长+儿童督导员+儿童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的未保工作站工作队伍,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聚焦队伍素质提升,依托未保工作站开展针对儿童主任等群体培训,实施儿童主任定期轮训制度。围绕儿童主任履职、家庭监护干预和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等内容开展靶向型教育培训,提高儿童主任走访核查、强制报告、政策资源链接等实务操作技能水平。
(二)增能跃升,推动专业力量引入
推动专业力量在未成年人保护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坚持重心下移、服务基层,区未保办牵头落实各街镇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下发《关于街镇未保工作站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强对各街镇购买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街镇未保工作站加强专业资源的高效对接、联动互补。
天目西路街道未保工作站积极探索建立未成年人法治思想培育路径,在未保工作站引入一支包含党员律师、检察院、法院专业人员、社会爱心人士在内的“护蕾行动”志愿者队伍。开通“护蕾姐姐热线”,为儿童及家属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线上线下开设“护蕾学堂”——未成年人普法课堂,每期邀请“护蕾行动”志愿者解析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热点问题。
三、“精准+精细”,做“实”关爱保障“新基础”
(一)落实常态巡访,提升风险预警效能
各街镇全面落实常态化巡访制度,加强对存在心理危机隐患、单亲、外来务工人员、亲子矛盾频发、困境儿童等家庭的排摸和监测,并运用未保工作站“六个环节”服务流程进行持续跟进。积极推进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信息排查和风险预警的效能。
大宁路街道未保工作站按照实有人口,建立了辖区内10476名未成年人的基础台账,对每个居委实际居住的未成年人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年龄、家庭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匹配多样性社区服务。
(二)分级分类管理,构筑兜底保障防线
各街镇针对不同困境程度的未成年人家庭,设置不同的风险警戒级别,在档案管理、走访频次、风险防控、帮扶干预等方面进行分级管理,落实“助孤+助残+助困+助学+助医”的各类保障措施,确保困境未成年人“学习有良教、生活有关爱、孤单有陪伴、心理有疏导、困难有帮助、权益有保障”。
四“聚合+融合”,做“细”服务供给“新成效”
各街镇坚持把优质服务供给作为未保工作站建设的主攻方向,着力加强未保工作站枢纽平台作用发挥,推动服务资源扩容提质,形成街镇层面“横向上拓宽服务广度,纵向上丰富服务内涵”的多方参与、形式多样、共建共融的未保服务网络。
(一)扩容为基,放大未保品牌资源的集聚效应
宝山路街道未保工作站在社区联动资源整合方面,积极依托“红色宝山文化联盟”“街区党建联盟”等资源平台,统筹红色革命遗址和学校教育资源,通过思想共建、基层共治、资源共享、机制共创等方式,推动辖区单位组织及公益人士共同参与未保工作站建设。精心打造“儿童保护工作站”“红色成长聚力部”“邻里实践赋能营”三大儿童服务品牌,精准回应不同年龄儿童的多元需求。
静安寺街道未保工作站组建以未成年人数据库、专家团队资源库、志愿队伍资源库及未来赋能资源库为主体的四个资源库。发挥街道同心家园大党建优势,整合中福会少年宫、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市西中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文化教育资源,刘长胜故居、蔡元培故居等红色资源,华东医院、华山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形成资源服务手册和服务地图。
(二)提质为核,增强多元融合服务的供给品质
1.构筑心理关爱服务的社区阵地
大宁路街道未保工作站实施“心语小屋”项目,面向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关爱、普法和法律服务等活动。面向居委会24名儿童主任开展“心理健康危机干预讲座”,提升儿童服务队伍危机干预的能力和意识。开设“儿童团体沙盘”“父母沙龙”“情绪管理系列课程”“社会情感训练”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课程,并通过父母沙龙互相交流心得,改善亲子沟通关系,减少家庭冲突,累计覆盖16组家庭。
2.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大宁路街道未保工作站通过社区基金公益项目发布与资助平台,引入社会资源,采取“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校园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培训课程;联合司法所开展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矫正工作,打造家门口的法制长廊;开展校内红十字急救培训,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未成年人应急救护能力。
天目西路街道未保工作站聚焦安全法制教育,结合辖区禁毒馆等科普教育资源,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禁毒、艾滋病防控、消防安全等教育。
3.加强家庭监护指导帮助
临汾路街道未保工作站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依托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部)、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及街道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打造15分钟未成年人友好生活圈。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依托专业社工队伍在辖区中小学、居民区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课堂。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鼓励社区家庭和儿童参与“爱护家园”等亲子活动,通过大手携小手做好“爱心绿地”的养护保洁工作。
4.提供赋能成长的全面服务
大宁路街道未保工作站依托“小宁盟”儿童议事会,“宁益salon·议事会”等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未成年人观察社区、发现问题、组织表达、协商议事的能力;开设“花儿与少年-筑梦共成长”职业体验成长营,带领青少年体验不同职业,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邀请辖区退役军人开展“英雄在身边八一系列活动”等教育活动,激发未成年人家国情怀。
石门二路街道未保工作站梳理辖区服务资源,落实不同年龄段的分级服务,如针对3岁以下孩子,设计“向日葵”亲子小屋系列托育早教项目,举办亲子早教、亲子阅读、互动游戏等活动;运作社区普惠性托育点,共招收4名未成年人;针对4-6岁孩子,建设任溶溶儿童书屋、华沁儿童空间、奉贤青春小屋等场所,开展绘本阅读、手工制作、国学熏陶、亲子绘画、创意折纸等活动;针对7-12岁孩子,开展爱心暑托班、垃圾分类、小小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对于13-18岁的青少年,重点培养核心价值观,加强青春期教育。开展亲子教育、禁毒宣传、敬老院关心关爱、学雷锋志愿实践、自然博物馆引导等志愿服务项目。
静安区将持续深化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未保工作阵地堡垒,用细心耐心卓越心,绘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工笔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天真的童心、烂漫的童趣、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