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发力,“心”聚动能,长宁打造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 (2023-03-01 )

自2022年1月出台《长宁区关于依托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来,长宁区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已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多服务供给的“长宁样本”。
一、依托站点,多元载体筑防线
充分发挥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枢纽平台作用,使未保工作站成为未成年人的“避风港”、汇聚各方力量的“爱心屋”、未保工作的“情报所”、家长和未成年人寻求帮助的“加油站”。
(一)链接阵地点位资源
以信息汇集共享中心、全面保护促进中心、应急处置协调中心、临时照护兜底中心、社会力量整合中心五个中心为抓手,不断探索构建“多面一体化”未成年人协同关爱保护体系。
周家桥街道
形成“1+N”的未成年人工作阵地网络,即“1”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N”包括街道儿童服务中心,困境儿童临时照护点,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等特色阵地;形成街道特色的主题儿童活动空间和“童心驿站”未成年人保护心理疏导室,打造服务保障未成年人的枢纽型平台。
(二)构建多元服务阵地
推进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未爱小屋”“护苗心屋”街镇全覆盖。通过专业社工驻点服务,对社区、学校、未保委成员单位转介未成年人评估心理需求及心理危机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化的心理援助服务。
虹桥街道
未保工作站每周四开展专项驻点服务,打造“虹翼加油站”心理关爱服务品牌;设置特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阳光驿站”,开展自闭症早期筛查、情绪疏导等专业化服务;联合上海盲童学校开设服务延伸点,面向在校师生开展社会融入、价值认可等专题讲座和个案服务。
(三)强化数字平台运用
指导各街镇依托“社区云”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实现未成年人的常态监测、动态管理、快速预警。
北新泾街道
利用科大讯飞外呼系统,定期、定向为辖区内困境未成年人家庭提供外呼,了解健康状况和心理需求,累计呼叫3000多次。
天山路街道
街道于2022年12月在随申办发布首个“未成年人关爱平台”,通过此平台接收相关咨询和求助信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8次;在平台内标注“黄、橙、红”三级预警标签,根据预警等级提供分层分类的多元化关爱服务。
二、聚焦重点,多元服务树品牌
聚焦重点时段、重点人群,注重满足未成年人精神陪伴、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
(一)落实专业心理健康关爱服务
对家庭发生变故、未成年人遭遇困境等危机事件,启动联动机制,提供紧急干预服务;通过团体活动、专题讲座、社区宣导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开展正向心理、自我保护、生命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对于需要医疗卫生机构介入的未成年人,做好全周期的转介服务;开展自闭症相关内容的咨询服务和科普介绍。
江苏路街道
开展“书写能量音符 童奏生命之歌”儿童生命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并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仙霞新村街道
通过每月开展2-3场讲座、儿童主任每周走访1户未成年人家庭,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生命教育、自闭症咨询与科普、家庭关系调试、情绪疏导等五大类服务。
(二)完善多维立体关爱服务模式
建立完善“物质+精神”的关爱服务新模式,开展“类别化+差异化”的关爱保护。“艺术护照”非物质帮扶项目,把人文关怀、社会融入、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能力提升相互融合,为长宁区低保、低收入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五年来累计服务困难家庭青少儿600余人1.6万人次,荣获上海民政系统第三届“优秀文化品牌”称号。
(三)开展自我参与激励保护活动
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组织辖区内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治理、自我保护教育。
新泾镇
苏河小泾泠志愿者团队,结合防溺水宣传,以水生态现场观摩课和参与水质监测的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理解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开展“未来主人翁”社区融合主题活动,通过书香分享会、话题讨论、与专家连线、开设美食小摊等丰富多彩的游戏互动体验,引导小朋友积极向上。
三、健全机制,多元联动聚合力
党建引领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充分撬动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资源。
(一)完善“家-校-社-医”高效互动
一是建立发现机制,充分发挥街镇未保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与辖区学校、派出所、医疗机构、居委会进行信息、数据交互,完善重点服务对象数据库,及时发现需要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未成年人。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民政、教育、卫生健康、妇联等单位和机构以未保工作站为枢纽,发现需要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未成年人后,开展“信息共享、方案共商、协同服务”联动机制。
三是建立评价机制,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其家庭进行综合测评,及时发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四是建立转介机制,各街镇对心理健康专业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对急需心理危机干预或特殊状况的未成年人进行转介服务,由专业部门进行危机介入或专业服务。
北新泾街道
整合区卫健委、团区委、区政法委、区司法局等部门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关爱服务,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未成年人保护立体关爱服务体系,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民政部肯定。
新华路街道
与街道妇联、计生、团工委、关工委等部门联手,依托未保工作站每月召开例会,定期分析、重点做好困境儿童心理情况的分析研判。
华阳路街道
形成“指导+衔接+反馈+互动”模式,与上海市特殊职业学校公益互动,关爱特殊未成年人成长;与区检察院合作,建立困境儿童线索双向移送机制。
(二)引入社会组织高质量协同
各街镇依托未保工作站与第三方专业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合作,重点落实“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和“未成年人临时危机应急干预”服务。
程家桥街道
未保工作站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创建“青福荟”心理驿站项目,开展全方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
天山路街道
引入“晓梦团队”“蓝天馨韵”“橙子树”专业第三方心理疏导关爱机构力量,根据未成年人的不同特点,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等专业化服务。
虹桥街道
依托“虹翼童友圈”联盟,深化与上海蓝色港湾自闭症青少年发展中心合作,为自闭症儿童及家庭提供专业指导。
(三)锻造骨干队伍高能护航
多方位多渠道培养未保工作骨干人才队伍。选优配强10个街镇儿童督导员和185个居民区儿童主任。全区建立完善包括43名专家、32家社会组织、14名公益律师、65名专业社工的未保专家库、社会资源库、法务资源库、专业社工库。
周家桥街道
建立“一名儿童主任、一名在校老师、一名社会组织人员、一名法律工作者、一名‘五老’志愿者”的“多位一体”挂钩结对帮扶队伍。
新泾镇
将包含“家-校-社-医”四个领域的“志愿者团队”成员凝聚起来,成立“泾彩童行”护航联盟,打造一支成熟的优秀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