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满月”,将再增长宁、奉贤两个试点区 (2022-10-01 )

自今年9月1日起,本市在浦东、黄浦、徐汇、静安、普陀、闵行、松江7个区开展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工作。试点1个月来,全市7个试点区共办理婚姻登记10152对,其中,跨区婚姻登记1373对。试点政策惠及2746人次,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试点工作是本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程度便民利民,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办理婚姻登记需求的民生工程,民政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市民政局着重从政策制定、婚姻登记机关建设、信息化保障等多方面夯实工作基础:
一、政策制定方面
市民政局提前制订《上海市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部署试点工作专题会、培训会。试点工作开始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和《便民服务问答》,平稳有序推进试点工作。2021年11月修订的《上海市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上海市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指引》,统一了全市婚姻登记材料、流程、表单等规范化工作规程,着力解决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多次跑”等难点堵点问题,为全市通办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婚姻登记机关建设方面
近年来,本市17个婚姻登记机关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国家3A级标准。不断升级改造婚姻登记场所,优化功能布局,营造便捷、温馨、舒适的便民服务环境。每年组织全市婚姻登记员开展政策业务、服务礼仪、心理调适等方面培训,持续提升婚姻登记员综合素养,为全市通办试点工作做好人员、场地等方面支撑。
三、信息化保障方面
研究制定“互联网+婚姻服务”行动计划,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大力推进完成1950年以来共计531万余条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分析,补录182万余条数据。完成本市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国家人口库、市公安人口库等信息库,实现与公安等11个部门婚姻数据交换。原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已运行近20年,为适应全市通办的形势和要求,市民政局加大新版系统研发力度,并于今年8月1日正式上线。新版系统实现人脸识别、指纹认证、电子签名、婚姻状况一键查询、电子数据和档案管理等多项智能化功能。婚姻登记档案全部实现电子化,数据库更完整、信息更精准。信息化建设为全市通办试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各试点区民政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制定应急预案,压实责任,同步深化信息化保障,配备高拍仪、电子签字屏、自助终端一体机等服务设备,提升智能化水平。认真组织试点工作全员培训,持续按照行风建设要求严格依法登记,建立健全婚姻家庭辅导和结婚登记颁证服务常态化机制,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作风优良、依法行政、安全规范、服务周到、群众满意的婚姻登记机关。
为扩大试点政策的惠及面,进一步便民利民,自10月16日起,在浦东、黄浦、徐汇、静安、普陀、闵行、松江7个试点区基础上,将增加长宁和奉贤为全市通办试点区。届时,当事人双方是内地居民,且双方或一方是本市户籍,既可以在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或离婚登记,也可以前往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闵行、松江、奉贤这9个试点区中的任意一个区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或离婚登记。
下一步,上海民政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以高效、专业、文明的优质服务为抓手,为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全面实施做好准备,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