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活力楼组2.0版,“盆景”如何变“苗圃”? (2022-01-21 )

楼组,是居民家庭生活向社会交往的延伸空间,也是撬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支点。

活力楼组的概念,在宝山区早已不再陌生。针对这里居民区规模偏大,居民难以充分参与社区治理等问题,2017年起,宝山区就在率先整体推进“活力楼组”培育,2019年开始全面升级打造“活力楼组”2.0版。采取党建引领、政府“搭台”、居民“唱戏”、第三方指导的模式,目前已培育活力楼组3500余个,其中三星以上646个。

根据设想,将形成“活力楼组-活力楼群-活力社区”的辐射效应,推动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实际成效如何?活力楼组又如何实现“盆景”变“苗圃”?

从认领制到认筹制

2018年,杨行镇福地苑居民区被区民政局列为活力楼组试点单位时,很多居民都有些不理解。

为了提高居民的参与感受度,居民区党总支带领楼组长和居民骨干外出取经。来到其他街镇,亲耳听到其他楼组长自豪的讲解,看到楼道里挂的全家福、以及楼道变身给邻里生活带来的实质改变后,不少居民的热情被点燃了。党总支趁热打铁,发布了“活力楼组”创建公告,一经发布,便得到了居民的响应,一些楼组长和社区达人主动认领创建任务。

但这不过是迈出第一步。在活力楼组中,楼组长的带头作用非常重要。9号楼的楼组长周大姐从企业内退,非常热心。自2016年担任楼组长以来,她熟知每家每户的情况,谁家吵架了,她去劝解;谁家老人生病了,她开车送到医院;谁家楼道堆物了,她不怕得罪人,去劝说直至清理干净为止。正是因为她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和示范引领,才使9号楼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自治小组组织居民设计了楼道logo、楼组长自掏腰包买来了休闲桌椅、党员为休闲桌椅勾制了台布、热心居民从家中搬来了绿植,楼道一下子有了家的感觉。志愿者和“社区小先生”一起绘制了墙体彩绘。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楼梯的黑广告变成了美丽彩绘,牛奶箱增加了可爱的卡通小牛形象,光秃秃的墙壁上贴满了党员义务为居民理发、陪独居老人接种疫苗的照片。

就在居委会门口,还有一片“瓶子菜园”。其中,不仅有辣椒、小青菜等各类蔬菜,周围还装饰着小朋友参与彩绘的轮胎。多个楼组参与其中,周永绯等人都是“瓶子菜园”的志愿者,会负责日常护理等。菜丰收时,会送给独居高龄老人,也作为亲子采摘。从认领制到认筹制,进一步健全自下而上的议事协商机制,切实将民智民力转化为治理效能,是贯彻全过程民主的鲜活实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更充分尊重楼组意愿,激发楼组成员的积极性,“滚雪球”般吸引更多居民参与。

“地缘”“趣缘”为纽带,辐射楼群

在吴淞新城,以植、雅、和、善、廉、茶、乐、忆、智、学为主题,已打造了10个各具特色的活力楼组。

在吴淞街道李金居民区,有一个活力楼组名为“善孝楼”,楼组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0岁,有3位90岁以上的老人是和子女同住的。这几个家庭不仅自身和谐幸福,还在楼组议事会上分享处理家庭问题的经验,为其他家庭提供参考。楼组里,敬老爱老的风气非常浓厚。

楼组里有些居民是社区欢乐颂合唱队成员,因为同在合唱队,成员们交流很多,其他队员带着自己楼组居民来参观、学习,感觉很好,回去也主动要求进行活力楼组创建。就这样,带动了其他3个楼组一起成功创建活力楼组,形成活力楼群 ,也培育了一批社区达人和骨干志愿者。

在宝山,已有不少类似这样以“地缘”和“趣缘”为导向,强化培育的“活力楼群”。有的地方还成立楼群专委会,指导楼群打造、讨论楼群事务、组织楼群活动,形成“楼组-楼群-社区”治理路径,引导楼群在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

地标准降低了,机制保障提升了

升级打造2.0版,是在1.0版基础上降低场地标准,强化“线上线下”“溢出效应”“特色项目”。有的楼组硬件条件受限,但是内在活力很足,完全值得推广。

大场镇推出“三五T”楼组工作法。无论楼组大小,引导楼组居民共同保持“三无”清整、组织“五个一”活动、商议特色主题文化以及结合加装电梯推进。其中,“五个一”包括但不限于一套楼制度、一张全家福、一顿年夜饭、一次亲子游、一场生日会等。

宝山区打造活力楼组线上微治理场景,建立星级楼组数字档案,生成楼组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楼组打造“前世今生”,实现线上虚拟参访,推动“活力楼组”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放共享。建立实体或虚拟“楼组议事厅”,制订并公开具有可执行性的楼组公约,搭建议题转化平台,引导居民从“议楼组事”到“议社区事”。

为了更好地将“盆景”变成“苗圃”,宝山区在机制上对活力楼组2.0版做了保障。

其中,居民区党组织作为“航船舵”,全程指导活力楼组建设。如,丰翔新城党支部盘活共建单位资源,组织共建单位与楼组一一结对,将非公企业资源引入楼组建设,13个楼组全部成为活力楼组。

针对楼组建设专业性不够的问题,宝山区也将活力楼组纳入区社区公益服务扶持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领域,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指导楼组1700余个。

“生力军”的打造,则最为关键。宝山区将“培育活力楼组”纳入社区干部必修课。通过街镇推荐、面试选拔,组建了活力楼组指导员队伍。大场镇社建办派专人担任活力楼组指导员,他正在做的,就是将大场镇一批先行先试活力楼组的经验制度向全区更大范围推广。区里还专门挖掘出一批社区达人,在美化楼道、公益互助等方面各展所长。不少达人已成为社区志愿先锋或楼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