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社区自治短板,松江九里亭街道杜巷社区变了样 (2022-01-21 )
九里亭街道杜巷社区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在松江区的试点,吸引不少人慕名而来。但很多人不知道,作为农民自建房社区,杜巷社区在建设时没有整体规划,曾因基础设施薄弱、群租现象严重成为“反面典型”。
社区蝶变发生在近两年,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进社区微更新,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才有了“花园杜巷”的美誉。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近7000人且以租客为主,仅有1300名户籍人口的农民自建房社区,邻里关系和谐,年富力强的租客与上了年纪的村民相互照顾。
脏乱根子在岸上
杜巷多年来的变化体现在亭子泾上。亭子泾是九里亭最具人文底蕴的河浜之一。河流呈东西走向贯穿杜巷,是名副其实的社区“景观河”。2006年,作为城乡接合部的九里亭区域大开发,杜巷居民因老宅动迁安置于此。随着对周边8号桥蔬果市场等开发利用,原本仅300多户居民的杜巷,人口迅速膨胀,整套的自建房被拆为数十个房间对外出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本秀美的亭子泾黯然失色。
第一次变化源于全市“五违四必”整治——群租现象消失、大批违法搭建被拆除,原本黑臭的亭子泾变清了,但两岸“杂草丛生、杂物成堆”现象没得到根本改变。第二次变化的契机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这次抓住了问题的根子,即岸上。
“杜巷大变样,集中在这两年。”杜巷居民金建飞说,2019年,九里亭街道将杜巷纳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针对社区市政管线老旧、乱搭建乱堆放现象突出、便民生活服务点不足、滨河空间未贯通、人车混行影响出行安全等短板问题,进行了整体的、清单式整改。如今,杜巷社区道路“白改黑”,进行了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社区改造;建设口袋公园,打造沿河健身步道和四季有景的滨水空间。整齐的农民自建房、整洁的环境,让杜巷被誉为“花园杜巷”。
探索社区自治模式
除了硬件设施提升,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需要在社区自治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从某种意义上看,农民自建房社区仍是农村熟人社会的延续。因此,根据农村人情社会的特点,选择一批法律、政策的“明白人”,教化、德育的“引领人”,作为新时代“乡贤”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杜巷自治管理委员会共有16位委员,大多是在本地居民中有威望的老人。
近两年,在杜巷居委会指导下,杜巷自治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与物业公司、村集体公司、杜巷幼儿园、九亭第三幼儿园等单位通过居民区联席会议,将原本社区自治的短板补上。“我们从自家做起,再一户户上门做工作。渐渐地,杜巷居民的生活习惯有了转变。”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72岁的张苗福说。
杜巷社区本地居民仅占20%,如何让租客参与自治共治?“要依靠邻里关系。”张苗福说,多年来,自己与租客们一直相处和睦,彼此照顾。“我们老两口平时帮他们拿快递,雨天帮忙收衣服,租客也常对我们嘘寒问暖,还会分享家乡特产。”房东与租客间多年来养成的默契,让社区自治变得更为顺畅。
试点邻里级生活圈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是杜巷在15分钟路程上的美好愿景。最近,贾从康的手机常有来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信息提醒,让他关注血压、血糖、体重变化。贾从康是租客,同样享受着社区的优质公共配套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养老、休闲娱乐等服务,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5月,松江区试点选取杜巷社区为核心的邻里级生活圈,包含杜巷、亭北和知雅汇3个社区,总面积约85公顷。随后,九里亭街道在杜巷核心位置投资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约2000平方米,集长者食堂、日间照料、康复中心、助浴、便民助民、健康管理、文化娱乐、养老顾问等于一体。
“长者食堂为杜巷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同时,还辐射周边社区居民。”杜巷居民区表示,要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今,杜巷社区配套齐全,内部设有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双语幼儿园和小学,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与8号桥蔬果市场为邻,步行10分钟即可达九亭地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