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伴”计划+“乐龄有伴”项目,静安老人有了双重关爱 (2021-11-09 )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独居老人典型的生活状态。

为加强对这些老人的关爱,增强老人的安全度和幸福感,静安区自2012年起,根据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启动了“老伙伴”计划,并于2019年叠加了区级“乐龄有伴”项目,将“老伙伴”计划未覆盖到的60周岁以上无子女、生活困难的低龄独居老人纳入关爱范围,进一步提高对本区无子女、高龄、独居老人的服务保障力。

据区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显示,9年来 “老伙伴”计划结对关爱17900名高龄独居老人,“乐龄有伴”项目 在2019年全年关爱服务28.2万人次,2020年达到68.5万人次,已基本实现区内60岁独居老年人社区探访全覆盖。

落实“老伙伴”计划

由低龄老人结对帮扶高龄老人

“老伙伴”计划就是通过结对互助的方式,招募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科普、精神慰藉等家庭互助服务,预防或降低独居老人风险意外的发生,促进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

共和新路街道沪北新村是一个老小区,社区内老人比较多。“说实话,单单靠街道和居委会照看这些高龄、独居的特殊老年群体,实在力不从心”,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老伙伴”计划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招募社区内有热情、有责任心的相对低龄的健康老人,组织他们通过上门入户、拨打电话等方式,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结对帮扶服务。

自从成为了共和新路街道第一批“老伙伴”计划的志愿者,詹静静的联络手机就保持着每天24小时、整年365天开机状态,做到随呼随应、随呼随到。

“按规定,每周至少要上门探望结对的高龄老人一次,实际上远远不止。平时有事没事,都会上门看看,陪着聊聊天,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前段时间,作为高龄老人王翠华的结对志愿者,詹静静敏锐地感觉到王奶奶心情低落、胃口也变小了。仔细询问之下,发现是因为老人对面楼住户放着一面镜子,正好对着老人家,老人总感觉心里不适。得知情况后,詹静静先耐心安抚老人,再找到对面住户进行沟通,通过数次沟通后该住户终于将镜子拆除。

“这些老人平日里很孤独,有不开心的事情也没人能倾诉,总是闷在心里。那现在我们就是他们的子女,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多为他们考虑点,多为他们做点事,让他们的晚年过得更幸福。”

詹静静说,如今,每次走访老人家,凡能走动的老人早已等候在门口。每次离开时,老人们都把她送到门口。“有时候我走出去很远,一回头看见他们还在原地看着我,一遍遍招手,心里特别感慨,就想着,这件事我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推出“乐龄有伴”项目

覆盖区内60岁以上独居老人

2019年,为进一步提高对本区无子女、高龄、独居老人的服务保障力,静安区开始实施“乐龄有伴”项目。

该项目是静安区的自有品牌,被称为“老伙伴”计划升级版。一方面,项目将“老伙伴”计划未覆盖到的60周岁以上无子女、生活困难的低龄独居老人纳入关爱范围。另一方面,对原本就纳入“老伙伴”计划的部分高龄独居老人实行“叠加关爱”,即增加关爱频次,让静安更多独居老人切实感受到城市温暖,提高他们的居家安全感。

“苏阿姨,今天身体好点伐?”

近日,“乐龄有伴”志愿者为芷江新村285弄小区的68岁独居老人苏慧玲进行上门服务。看到志愿者,苏阿姨虽然行动迟缓,但脸上却露出激动的神情,因为在之前,正是志愿者的迅速行动,救了她的生命。

6月5日,长护险工作人员和苏慧玲约好了早上9点多上门服务,没想到到了约定的时间却敲不开苏阿姨的门,就在工作人员不知所措的时候遇到了志愿者徐林娣。因为是结对对象,徐林娣熟悉苏阿姨身体状况、了解她有中风病史,因此果断怀疑其发病在家,故联系到居委会,并紧急报警求助。

当120到场入户后,发现苏阿姨已经躺在床上,嘴角和地上均有呕吐物,不能走动但有生命体征,后经120送往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治疗,因为救治比较及时,老人如今又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如果说像苏阿姨这样的低龄独居老人通过“乐龄有伴”项目获得了全新服务,那对于原本就被纳入到“老伙伴”计划的高龄独居老人来说则是获得了“加量”关爱。

既享受一周一次“老伙伴”计划的服务,又能叠加“乐龄有伴”项目一周三次的服务,即一周可享受到四次来自志愿者所提供的结对帮扶服务。

“讲讲是一周四次,但小陈几乎天天来看我,亲女儿也不一定能做到她那么好。”提起自己的结对志愿者——60岁的陈秀娥,今年94岁的高龄独居老人范秀鸾就一顿猛夸。范秀鸾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自己就特别担心一个人过日子,不仅寂寞而且不安全,但现在她完全放心了,志愿者每天都会来看她,就算实在赶不过来也一定要打个电话让老人报个平安:“她有次去旅游,不仅安排好其他志愿者,还一定要叮嘱我手机放放好,有事就打她电话。”听到这儿,坐在一旁陪聊天的陈秀娥笑眯眯地表示:“每天见面都变成一种习惯,一天不看到他们这些老人,我这心里就怪牵挂的。”

静安“乐龄有伴”项目如今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上门服务的关爱员用手机就能记录服务,不仅方便统计汇总查询信息数据,还方便所有志愿者及时、准确掌握独居老人身体状况、生活需求,为他们提供更贴切更需要的服务。

助人之时也在自助

75岁志愿者一天跑45户的动力

“小盛,今天天很闷,我感觉头胀胀的,你什么时候过来帮我量下血压?”“盛老师,我们家燃气坏了,能帮忙看看吗?”“盛老师,空调不制冷了,怎么办?”

今年75岁的盛瑞兰是芷江新村有名的“大忙人”,也是“乐龄有伴”项目的关爱员。社区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遇到些生活小麻烦,都爱找他帮忙。由于芷江新村里大多是没有电梯的“老公房”,盛瑞兰每次上门服务,都需要“爬楼梯”。在去年的一个高温天,盛瑞兰一天内甚至上门了45户人家,爬楼爬到腿软,晚上回到家,膝盖都抬不起来。

“年纪上去了,确实会愈发感到劳累,但这些老年人充满希望的眼神和话语,让我又充满干劲。”盛瑞兰认为,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在关爱明天的自己。他坚信,自己在志愿行动中所传递的正能量,会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当现在的自己也变成今后的他们,一定会有另一些“低龄老人”接过结对关爱的担子,为他们提供服务。

“以老助老”模式不仅帮助了困难老人,很多的低龄志愿者们也在“助人自助”中感受到快乐。“相比年轻人,我们有更多空闲和耐心,和老人也有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陈秀娥表示,在志愿者活动中自己获得了老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加入志愿者团队给了自己归属感,也弥补了退休以后无处发挥余热的遗憾。

目前,静安区各街镇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为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的力量,有效依托居委会楼组长的社区邻里优势,合理依靠送餐服务员,积极吸引社区热心的居民群众,不断扩大志愿关爱服务队伍。

 “老伙伴”计划 已招募低龄老年人志愿者3580名, “乐龄有伴”项目 已招募到1095名关爱员……如今,静安正通过“老伙伴”计划和“乐龄有伴”项目,促进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同时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服务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进一步营造为老互助、健康养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