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养老”浦东样本又有新特色,为社区老年人量体裁衣 (2021-08-26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作为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新区始终在探索完善大城养老的“浦东样本”。
独居老人、认知障碍高风险老人……不同的老年人群体需要不同特色、更近距离的为老服务。为此,新区的多个街道正因地制宜开展探索,找寻让老年人能够更加安心颐养天年的好方法。
大数据保障独居老人安居
下午2点多,陆家嘴街道东一居民区社工谭嘉声来到独居老人俞阿姨家中,仔细检查了厨房内的各类电器设备,还帮忙收拾了靠近插座的物品。之后,他打开手机,将了解到的情况,输入了“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中。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街道,有20多个老旧小区,近4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属于深度老龄化地区。近4万名老年人当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
2020年初,街道依托“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在市级“社区云”平台和区级“智治通”平台的数据底板基础上,开发了“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风险管理的应用场景。
“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目前已覆盖陆家嘴街道1444名独居老人。各个居民区的社工和志愿者,将独居老人的状况录入后,由后台系统算法对老人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作为后续探访关怀的依据。
东一居民区共有85名独居老人,其中包括10名中风险老人。借助管理平台,居民区不仅安排了社工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和风险等级,还结合“老伙伴计划”,让志愿者经常去关心和慰问独居老人。
今年86岁的陈恩贞,老伴已经去世,儿女又住得比较远。居委会得知这个情况后,安排了社区里的“老伙伴志愿者”叶芝英与她结对,经常上门看望老人。
陈阿姨也早已将叶芝英当成了自己亲人来看待。“儿子女儿住得远,她来得比他们要勤快多了,我心里真的特别感动,比亲人还亲。”她说。
在隧成居民区,居委会依托“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对辖区内所有独居老人进行了分级管理。不久前,居民区还对一名高风险独居老人的家进行了堆物清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让老人的风险等级降了下来。
借助数字化转型,陆家嘴街道将线下的独居老人风险管理转移到了线上,形成了“动态评估、及时感知、高效处置”的闭环机制,同时也减轻了居委社工和“老伙伴”志愿者的工作负担。街道方面表示,智能化手段的运用、数字化的转型,最终目的是让社区老人进一步感受到生活的安全,以及社区的温暖。
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认知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因素。作为上海市首批28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之一,洋泾街道结合实际,正在进行多方位的探索。
上午9点,家住洋泾的郁珍花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穿好围裙,在记忆咖啡馆做起了营业前的准备工作。记忆咖啡馆位于洋泾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认知障碍赋能中心,随处可见的与认知症相关的墙绘装饰,以及写有“请多包涵”等字样的提示牌,显示着这家咖啡馆的与众不同。
在记忆咖啡馆,经过评估存在认知障碍高风险或是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以志愿者身份,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参与日常运营,作为认知障碍干预的一种新方式。
店里的工作人员,习惯称呼这些老人为“老宝贝”。店长杨敏慧说,平时,“老宝贝”们会根据接受的培训内容,参与一些服务型的工作,以及咖啡制作过程中不涉及高温风险的环节。
除了作为“老宝贝”的实践场所,记忆咖啡馆还发挥着资源链接的作用。早在2015年,洋泾街道就设立了传家宝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专项基金,关注社区的认知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引入了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的资源,参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打造。
在洋泾认知障碍赋能中心,还有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经常举办各类培训活动,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举办绘画、插花等不同主题的活动,有时还会针对家庭照料者开展培训。
而除了这个赋能中心,洋泾各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也设置了记忆角,作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体系的前哨站,延伸服务触角,为社区内的认知症家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洋泾街道正以认知障碍赋能中心和记忆角为依托,打造“1+40+X”的体系,建立健全社区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一个友好的社区,一个记忆中美好的社区。
“我们的愿景,是让社区所有居民包括白领青年,都能够更好地认识认知症,关爱认知障碍老人,在整个洋泾街道形成浓厚的认知症友好氛围。”
编织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
浦东新区目前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5家,长者照护之家28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5家,老年助餐场所221家,老年活动室1515家,社区养老睦邻点733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项目布局100%到位,还依托“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因地制宜叠加设置了微型助餐、微型日托、爱心洗衣坊等养老“微空间”。
为丰富完善街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新区民政部门还继续做实助餐、助洁等各类上门服务,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长护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去年评估人数达到4.74万人,接受服务人数达到6.62万人。
另一方面,“老伙伴”计划服务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发展老年志愿者8340名,结对关爱4.17万人,每月上门探访近20万人次,实现了全区孤老关爱全覆盖。此外,新区还在着力推进“老吾老”计划,为社区轻度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照护能力提升辅导。
一个针对独立老人、一个面向认知障碍群体,两个街道的为老服务工作面对的老年群体不同,各具特色。
陆家嘴街道的“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通过科技赋能让为老服务更加智慧,不仅把关爱独居老人工作升级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模式,更实现了“一网统管”,各类信息实时掌握、动态调整,确保社区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心。
而洋泾街道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则通过各类实景训练,提升轻度认知症患者和具有认知障碍风险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和尊严。
浦东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将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到浦东养老规划、管理、服务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每个角落,努力让生活在浦东的老人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