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的故事|回家的“火车票” (2021-08-02 )
2021年6月,一名年龄看上去40岁左右的男子来到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求助者无身份证、无手机,且这名受助对象不识字,无法写出自己的姓名,地方口音极重,窗口工作人员反复对他进行询问甄别,因这浓重的乡音就像浓雾笼罩,一时无法识别他来自何方。
两日后,甄别老法师唐怀斌带着“甄·爱”工作室工作人员对其细心地询问,利用语言引导法进行甄别。对于各地方言了如指掌的唐怀斌很快判定受助人员是西北口音,名叫“包楼山”(音)。工作人员耐心倾听、仔细辨别,大致了解到他是被老乡带到上海打工,之前在工地上搭脚手架,从工地出来后就迷路了。工作人员询问受助人员之前住在哪,他翻来覆去只说是“原阳县原阳镇”(音),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通过地图查询,只有中原的河南省有原阳县,西南的云南省有元阳县,但这都与包楼山(化名)的西北口音不相符。
甄别进行到这里,似乎踏入了死胡同,受助人员浓重的口音极大地干扰了工作人员的判断,每个地名可能性的背后都需要工作人员付出大量时间去一一排查。工作人员通过协调公安部门对其进行高科技手段人脸比对,也都无法核实他的真实身份,又尝试着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甄别,也无明显效果。
就在此时,受助人员随身物品中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这是一张从甘肃陇西至上海的车票,唐怀斌推断这应该是他来上海打工所用的火车票,也正好印证了他的西北口音。甄别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工作人员立刻翻开地图,围绕陇西火车站附近地名进行了逐一核对、查找,不放过一丝谐音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陇西火车站周围发现了一个名叫“鸳鸯镇”的小镇。
突破口终于找到了,工作人员倍感振奋,唐怀斌立刻联系了武山县鸳鸯镇相关部门,详细地通报了名叫“包楼山”(化名)具体情况,确认该镇某村确有其人,并通过村支书联系到了包楼山(化名)的亲属,当天受助人员的侄子包某林就赶到市救助管理站。
看到包楼山(化名)安然无恙后,包某林这才放下心。经了解,包楼山(化名)4天前就从工地上走丢了,包某林想着自己带他出来打工没想到人走丢了,一时间焦急万分,寻找了好几天已是束手无措,没想到接到了村支书来电,这才知道包楼山(化名)被救助了。包某林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万分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上海政府部门,你们是真心为老百姓服务,使我们在上海务工人员也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通过语言引导法层层抽丝剥茧的努力,一张小小的火车票引起了工作人员关注,秉持细心、耐心、不放弃的精神,终于取得突破。包楼山(化名)的甄别,是市救助管理站“甄·爱”工作室工作人员灵活运用“甄别十二法”开展工作的充分体现,也为市救助管理站甄别工作增添了温情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