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风采|上海假肢厂有限公司吕永兵,用匠心守护每一颗渴望行走的心 (2021-06-18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现上海民政党员干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积极参加人民城市建设和推进上海民政事业发展中的精神风貌及重要贡献,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6月1日起,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推出“民政风采”系列报道,营造“学典型、当先进、作奉献”的浓厚氛围。
吕永兵,上海假肢厂有限公司假肢师高级技师。吕永兵20岁进入上海假肢厂,已经在假肢制作第一线工作了35年,现为上海假肢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假肢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2008年参加首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假肢师银奖证书,2009年获得全国民政行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牌“吕永兵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入选上海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2017年荣获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称号,2018年获得上海市技术能手称号,同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9年入选“上海工匠”。
上海援助云南文山因战致残人员假肢安装项目,是沪滇两地较具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吕永兵技术攻关,让假肢功能更加适应当地农村山地、爬坡负重的要求,深受受助人员的欢迎。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云南省省长陈豪等领导在到文山州麻栗坡视察该项目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精益求精,常学常新力促新技术发展
“假肢制作涉及众多学科,包括人体构造和生理解剖、人体力学、石膏建模、材料科学,比如安装电子手,让患者做到五指连动,又涉及机电知识,设计上则和CAD、3D打印有关系,还要与患者的进行心理沟通。”用吕永兵的话来说,假肢制作不仅要钻研,也要让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他时刻紧跟假肢制作最新工艺和生产流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与实际生产流程相融合,极力推进上海假肢厂假肢制作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吕永兵多年来致力于假肢新技术、新工艺在中国的推广,第一时间运用到实际之中。极具丰富的假肢生产制作经验,独立完成了诸多例如两大腿一上臂截肢,半骨盆切除、截肢部位大面积植皮、踝部反转180度连接至股骨等疑难假肢病例的首例方案设计及实际制作。美国飞毛腿系列假肢,英国Blatchford的智能膝关节、德国OTTO BOCK的C-Leg智能关节等当时最先进假肢关节也是由他实现了在中国的首例独立适配使用。从而使中国的截肢患者,基本与世界同步地享受到了假肢行业最先进技术,满足了肢体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
鉴于吕永兵在假肢技术的成果,2003年,被聘为上海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康复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参与上海地区假肢疑难安装病例的解决,并在汶川地震后,组织完成了由上海市承担的23例截肢患者的假肢安装任务。2006年,被聘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化委员会(SAC/TC148)委员,参与了《组件式小腿假肢(GB/T13461—2008)》、《组件式髋部、膝部和大腿假肢》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2010年,被聘为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民政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假肢师、矫形器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假肢师、矫形器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和操作题库的编写。2013年,被聘为民政部假肢与矫形器制作师执业资格考试技术委员会委员。2016年,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
用心服务,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吕永兵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他视肢残患者为亲人,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他人生的意义。2008年,吕永兵受中国奥委会邀请,参与到北京残奥会假肢轮椅的技术保障工作中,为世界各地的肢残运动员提供了自己的技术服务。
假肢安装是个手艺活,靠的是制作师手上的功夫和经验,以及细心和耐心。吕永兵半开玩笑地说:“干我们这行,因为总是蹲着干活,即使上了年纪,都没有肚腩。”而真正熟悉吕永兵的人也都知道,他这令人啧啧称奇的“久蹲不累功”也是多年奋战在一线工作中练就的。事实上,自1986年进入上海民政局旗下的上海假肢厂工作,从学徒做起,到成长为一名大师,多年以来,凭着对肢残患者的爱心和责任心,对业务不断钻研、精益求精、全身心投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带领的假肢制作部获得了2017-2020年度上海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上海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班组,市民政局脱贫攻坚集体记功等荣誉,《劳动报》等媒体对他进行了人物专访。
吕永兵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还担任了国家康复器具协会假肢培训授课教师(如,坐骨包容大腿假肢装配技术培训班、骨骼式髋大腿假肢技术培训班),担任了上海理工大学的客座教师,并协助该校在上海假肢厂设置实习点,为推进假肢行业整体技能提升贡献了一份力量。他积极发挥“大师工作室”优势,开展培训、带徒活动,在上海假肢厂带教的徒弟中已有5人取得假肢师三级(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工匠精神,用匠心和爱心坚守初心
在吕永兵从业经历中,难忘的故事有很多。2005年,有位广西的胡女士在乘坐火车时,从车厢掉落至铁轨,造成四肢中三肢截肢,寻访国内外假肢厂,得到的答复都是余生只能与轮椅为伴。铁路局派人来假肢厂求助,希望能满足胡女士独立行走的愿望。对于上下肢高位截肢、健肢多部位骨折、肌力只有3级的重残患者,假肢的穿脱问题、承重问题、力的传递等,都是假肢制作的难点。吕永兵看着胡女士求助的眼神勇敢地接下了这一任务。经过不断修改设计方案、不断地试验调试,在业界首次采用了髋大腿接受腔半包容技术(此接受腔制作工艺现已成为髋关节截肢患者假肢产品的一个分类),首次采用了上臂假肢单电极控制对掌、旋腕、肘关节屈伸功能,从而对穿戴假肢乃至日常生活上都起到了较大辅助作用(目前此产品已成为肌电信号弱的截肢患者的最广泛选择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胡女士实现了独立拄拐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离开上海假肢厂时胡女士拉住吕永兵的手,流下了眼泪:“吕师傅,谢谢你让我重新活成了‘人样’。”一句感激,是患者由衷的表达,也让他更加感受到自身职业的崇高!
在吕永兵从业生涯中,让他最难忘的还有他的德国师傅。初出茅庐的他有幸跟随一名德国老师傅学习。当时假肢制作的流程,前几步,都是下一道工序覆盖上一道工序,做了下一工序,上一工序的痕迹几乎不见了。就是这样的“隐蔽工程”,他却始终“纠结于每一步”,只要发现做的有星点瑕疵,就要求全部返工。那时,吕永兵很不理解,有些不以为然。然而,多年之后从一个小徒弟变成了老师傅,从那时的不以为然,也变成了今天的深以为然!
吕永兵认为工匠精神,不仅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坚守,是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的勇气,更是精益求精、专注踏实的品格!做好每一道工序,把每一件作品都当做自己的最后一件,把每一件作品都做成心目最完美的“艺术品”。
患者满意的微笑,就是对他最大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