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社区需求大数据报告出炉 (2021-05-08 )
自“社区分析”工具在静安区推广以来,静安区民政局不断收集静安社区的数据,从数据出发分析社区的需求和变化。
2020年,静安区民政局在既有“增量的全面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存量的部分信息更新”工作,共计调研21万余户。
静安区民政局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再与历年的需求数据报告做比对,为大家更宏观和全面展现数据背后的规律。
基础信息
问卷收集情况、性别比例、人口比例
图1 各街镇调研样本数量
静安区民政局面向静安区14个街镇的241332份,收集了居民的基本信息、社区参与情况、公共服务需求、各类群体需求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态度、需求等信息。
图1为各街镇参与调研的样本分布情况。其中彭浦新村街道和共和新路街道问卷数量都超过3万份,彭浦镇、大宁路街道、江宁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以及临汾街道都超过1.5万份。
调研人群性别分布
调研人群年龄分布
调研对象中,女性居民占48.20%,男性居民占51.80 %,符合我国人口性别整体比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1-65岁,占调研对象总数的63.93%。其中,51-65岁人群占比最大,为35.93%,其次为31-50岁人群占比28.00%。人群年龄分布较为平均,且符合社会现状。
社区需求分析
公共服务需求及各类人群需求
图4 公共服务项目需求排序
全区范围内,居民对公共服务项目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物业、业委会等服务,公共设施完善,社区便民维修以及小区周边设施等4项内容,需求度均超过60%,另外便民服务生活信息、热线咨询,文体活动设施,垃圾分类指导,居民体质监测等4项需求度均超过50%。
将2020年公共服务需求度数据与2019年对比,则可以得出下表:
表1 公共服务需求比对
从两年的需求度差异来看,有7个项目的需求度有所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垃圾分类指导”,需求度下降5.97%,排序上也从2019年的第6位,下降为2020年的第7位;另外有9个项目的需求度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总体而言,居民对公共服务项目的需求度仍然很大,需求度前五位的项目,两年间并无变化,只在排序上略有不同。
图5 各街镇公共服务首位需求分布
从上图可看出,各街镇公共服务项目首位需求,主要集中在物业、业委会服务,社区便民维修,公共设施完善等项目。其中有7个街镇的公共服务项目首位需求为物业、业委会服务,需求最高的为石门二路街道(88.96%),其余的也均超过50%。南京西路街道的公共服务项目首位需求为小区周边设施,静安寺街道、江宁路街道、临汾路街道为公共设施完善,天目西路街道、宝山路街道、曹家渡街道为社区便民维修。
表2 各街镇公共服务首位需求比对
将14个街镇在2019年和2020年的公共服务项目首位需求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有6个街镇的首位需求项目并无变化,且均为“物业、业委会服务”,其中彭浦镇的需求度降低最多,接近20%,芷江西路街道的需求度增长最多,接近15%。
图6 各类人群服务首位需求分布
表3 各类人群服务首位需求比对
调研显示:
全区幼儿及青少年前五位的需求也几乎都和“教育”有关;
青年人的首位需求,连续4年均为快递代领服务;
老年人前三位需求也基本围绕“医疗和健康”方面,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是极其吻合的;
残疾人首位需求为政策法规,需求度为38.33%;
困难群体对自身的各类权益保护与支持服务有着集中性的需求。这和困难群体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都有很大关系。
对比各类人群首位需求分布的2年情况,可以看出,其中4类人群的首位需求并无变化,但需求度均有所下降。残疾人服务的首位需求从2019年的“医生上门”变为2020年的“政策法规”。
图7 所有项目需求前十排序
表4 所有项目需求前十排序比对
将所有服务项目需求进行综合排序,需求度前十的项目如图7所示,首位需求为“物业、业委会等服务”。该10个服务项目的需求度均超过50%,其中8项为公共服务,2项为老年人服务。
对比2019年和2020年所有项目需求前十位,可以发现,两年间排序前十的项目相同,其中,需求度上升的为“小区周边设施”“文体活动设施”“医疗保健咨询服务”3项,但增幅不高,其余7项需求度均有所下降。2019年的全区首位需求为公共设施完善,2020年的全区首位需求为物业、业委会服务,其余项目的需求度排序变化不大。
各房屋类型需求分析
旧里、商品房、售后公房
图8 各小区类型公共服务项目需求
旧里小区和售后公房小区公共服务的需求前三位,与全区层面的数据相同,均为“物业、业委会等服务”“公共设施完善”“社区便民维修”。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公共设施完善”这一项需求中旧里小区的需求比商品房小区高出近十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全区水平。
这说明从宏观角度看,全区居民对社区中各类设施的需求意愿相对持平,且小区以外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的平均享有量差异不大;从微观视角分析,旧里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则远比商品房小区差,居民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意愿也最强烈。
另外,对比各房屋类型的需求可以发现,旧里小区在“物业、业委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完善”等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享有上的需求较高,而在“艺术类课程培训”“体育类课程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则普遍低于其他房屋类型。
这说明,在居住、生活环境等基础需求未被满足之前,社区居民很难关注到自我提升、精神享受等更高层的需求。
图9 各小区类型社区服务知晓情况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旧里小区居民表示了解社区公共服务的比例为73.52%,超过另外两个小区类型,也超过全区的整体比例。并且,旧里小区居民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提供的服务的比例为59.15%,同样超过另外两个小区类型,也超过全区的整体比例。这和旧里小区邻里关系紧密,熟人间信息流动更快有关。
“了解-愿意”差异是指,了解社区公共服务与愿意参加社区提供的服务之间的比例差异。可以发现,商品房小区的“了解-愿意”差异最小,低于全区差异,旧里小区的差异最大,为14.37%,超过全区差异。可以认为,“个人意愿”和“信息接收”之间可能较大的“不对称性”需要解决。
结论与建议
准确锚定治理单元和分类维度是治理基础
小区类型、公共服务需求、人群需求等因素并非是唯一决定社区需求的因素。因而,单从“小区类型”来筛选归类社区需求是不够的,只有将治理单元和分类维度结合起来,才能做到需求的精准回应。
基本权益保障是全人群的首要需求
调研发现,基本权益保障型需求提升、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在为社区设计活动、提供社区服务的时候,要从人群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到最基本的痛点,很多最重要、最首要的需要往往容易被忽略。人们只有最基础的需要被满足时,才有精力去关注外围的事务。
信息错层是阻碍社区参与的很大原因
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活动,和信息是否有效传递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因此,“信息错层、资源错配”的现象,很可能是导致社区参与度不高的原因。
“关系型社区”是治理效能的重要体现
一个社区的关系网络密度和居民对社区内资源的依赖程度是社区治理效能非常重要的呈现形式。居民和居民间的联结度越高,社区自治的基础就越高,所需投入的外界干预资本可能就越少。居民和居委会的联结度越高,社区动员的基础就越高,社区参与度就越高,整个社区的活力水平就越高。社区和社会资源的联结度越高,用来满足社区需求的社会资本就越多,人们对社区的单一依赖度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