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建成“邻里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徐汇区致力实现人人享有美好老年生活 (2021-04-28 )

徐汇区地处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科教文卫资源丰富,社会主体发达,民众参与意识强,居民群体多元,服务需求多样。但徐汇区仍尚存不少狭小逼仄的旧里弄和老小区,人均住房面积的压缩,让拥有一间“客厅”成为居民心中的奢侈品,这一诉求被经常集中提及。小区居民和基层干部突出反映了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少、资源散、功能弱的“顽症”,社区养老服务缺乏有效载体、平台和抓手。

从为全区居民们建立家门口“公共客厅”的构想,到逐步在社区建立一站式、一体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徐汇区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推进,全区推广建设“邻里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为老服务、健康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志愿服务等十大类基本服务,让处于深度老龄化的社区具备持续照料能力,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老人们的社区归属感显著提高,“邻里汇、汇邻里,美好生活共同体”已成为徐汇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标签”,“邻里汇”养老服务体系已打造成为具有徐汇特色的、体现徐汇美好生活的民生服务品牌。

打造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便民点”

“邻里汇”、汇邻里,培育有温度的社区,“邻里汇”汇集的是民众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功能、区域服务资源、社会参与热情、自治共治智慧,是有效补齐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短板、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打造有温度的社区的积极实践。“邻里汇”突出体现了“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创新,小载体、大服务”的理念,体现了家庭结伴、邻里结情、社区结缘的家国情怀,打造成为家门口的“党群站”、“会客厅”、“托老所”和“便民点”,真正形成“一汇多点、一体多元、一网覆盖,全时响应、全区联动”的徐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徐汇已建成18家“邻里汇”,其中有9家设置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11家、日间照护机构13个、助餐服务点11个;有7家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余也都设置了健康促进空间,提供了健康自测、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健康指导等服务,形成了嵌入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体。

一是打造家门口的“党群站”。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协调各方、共建共享,从打通“最后一公里”到面对面、心贴心,成为党服务、凝聚、教育和引领群众的综合性服务阵地,推进传统社区党建与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融合发展、服务群众。

二是敞开家门口的“会客厅”。构建民诉对接、民愿反馈、民事调解平台,打造居民开展文娱休闲、协商公共事务、协调邻里关系、对接法律服务的“公共客厅”。“邻里汇”开放时间,居民在这里结伴休闲聊天,也可以接待家中来客,更可以在这里参与社区自治、协商公共事务、协调邻里关系。“邻里汇”也为居民提供幼托、晚托、亲子服务,节假日还可以开展各种种植体验、烘焙课程、亲子活动。

三是办好家门口的“托老所”。依托专业服务机构,将社区养老服务、长期护理保险护理服务、上门照护服务嵌入社区、支撑居家。融合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机构、助餐服务点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加强家庭医生、“云医院”等医养结合方式,结合养老顾问、养老服务包等便民服务,帮助老年人居家养老,也帮助有喘息式服务需求的子女家属托管服务。

四是设置家门口的“便民点”。“邻里汇”引入了社区医疗卫生站点,家庭医生团队常驻服务,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诊疗配药、打针输液、推拿按摩、健康自检。患慢性病常见病的居民可上午就诊、下午取药,方便快捷。区各职能部门将医疗、文化、健康、法律、教育等优质资源以“大篷车”“服务包”等形式下沉“邻里汇”,同时通过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打造品牌项目,为社区老人提供“零距离”服务。

美好和谐的邻里情谊在“邻里汇”重新凝结

在“邻里汇”里,全年龄的融合互动比比皆是:爷爷陪着孙子听故事、全职妈妈将亲手制作的饼干送到二楼的“长者照护之家”、大学生们为眼力渐弱的老人录制有声读物、志愿者为从未涂过指甲油的老人美甲、幼儿园的孩子在结对长者辅导下写下植物生长日记……老少妇孺,其乐融融。美好和谐的邻里情谊在“邻里汇”空间中重新凝结。

“颜值+温度”同框,营造养老服务的亲和力

从本质上看,养老服务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属性。因此,“邻里汇”建设之初,在设计风格上就凸显温馨性、舒适性,力求既有“颜值”、又有“温度”,体现地域特征、文化特质、老人特点,让老年人真切感受到这种熟悉的亲和力,让他们走进“邻里汇”、建设“邻里汇”、享受“邻里汇”。

徐汇区康健街道寿昌坊是全区第一家建成的“邻里汇”,寿昌坊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并不讳言,自己所在的居民区曾经在街道里“排名倒数第一”。在“邻里汇”首届理事会的集思广益下,这里原本封闭的围墙被改为了围栏,栽上树、种上草,不再存在门禁的概念,完全与小区融为一体,逐渐地,人就越聚越多了。

但是,能吸引居民“走进”这片公共服务空间,并不代表能吸引他们“坐下来”共建共享。为了增加“邻里汇”的服务内容,街道向大小公益团体、民非组织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设计出合适的服务或活动项目,最终从中筛选并引进了包括“亲子绘本阅读”、“听林爷爷讲红色革命故事”、“记忆课堂”等23个项目,覆盖到从学龄前直到老年人的各种居民群体。

“需求+响应”同频,践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赋予了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徐汇区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四项机制确保“邻里汇”精准服务、高效运行。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街镇“邻里汇”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由社区相关部门组成,定期研究“邻里汇”建设及发展事宜。

二是形成集约化管理模式,设立街镇“邻里汇”运营管理中心,受街道委托负责辖区内各个“邻里汇”的运行管理,协调推进服务,形成整体联动。

三是搭建民主决策议事平台,成立“邻里汇”理事会,由区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群众性团队、社会组织等各方代表组成,负责“邻里汇”重大事项的决策、服务质量的评议与监督等工作。

四是建立社会化需求遴选机制,“邻里汇”服务项目从居民和社区单位的需求中遴选产生,通过向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或征询等方式,形成需求清单,设计服务项目,向社区居民公开。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者服务以公益性为主,专业养老服务按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采取项目化运作。每年由第三方机构对“邻里汇”养老服务绩效和居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和等级评定,促进“邻里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精准、优质、普惠的服务。

“内涵+品质”并存,升级养老价值观

老年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绝不是一味追求硬件建设的高大上,而是更多地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需求满足出发。“邻里汇”社区养老服务体尤其注重服务功能、服务内涵、服务场景,突出抓好服务质量,满足老人多元化、高品质的养老需求,让生活在徐汇的老人有温度、有尊严、有品质地养老。

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坐落于历史风貌区核心区域,其中有一栋还是文物保护建筑。“邻里汇”的整体布局、空间设计、内嵌服务凸显历史底蕴、文艺气质与养老服务的完美融合。社区文化名人组成“名家坊”,常在“邻里老年餐厅”餐余饭后,表演优秀曲目、传播传统文化。

“养老+托幼”的组合是老少同乐、代际和谐的有效渠道,“邻里汇”常让小朋友和老年人玩到一起,有的社区“邻里汇”把一楼空间转换成全社区共享的“大客厅”,透明的围墙消解了原来的距离感,小朋友带来的笑闹声最让老人愉快,“老少乐”空间把老人的沙发躺椅,幼儿的爬行垫、玩具安排在一起,小朋友们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做游戏,其乐融融。

“他助+自助”联动,鼓励老年人成为养老服务的主角

徐汇区致力“卓越徐汇、典范城区”建设目标,正变得更宜业、也更宜居,而一代代建设者、开拓者、奋斗者逐渐步入老年、回到社区,他们是一支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助人自助”的本质是通过帮助他人,以达到帮助自己的效果。“邻里汇”设立的初衷亦是如此,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他助+自助”联动,不断强化“助人自助”理念,让老人们不仅乐于接受,也乐于奉献,提升老年人的主人翁意识,让老人们有能继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参与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老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美好。

斜土街道江南新村“邻里汇”充满浓浓的“船”文化气息,接待处的船型大招牌,走廊、楼梯间上随处可见的救生圈、铁锚、热带风情的小装饰品,无不显示着这家“邻里汇”的鲜明特色——船。江南新村是一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小区,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江南造船厂的退休职工。他们对船舶有着很深的热爱和情结,因此,这家“邻里汇”就将船舶文化融入到硬件环境之中,让居民踏进大门就能勾起曾经工作时的美好回忆。

在“邻里汇”建设和服务过程中,社区老年居民尤其是船厂老职工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群策群力,积极参与,他们更自豪的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再次得到了体现。“‘邻里汇’的全职工作人员并不多,但每天来这里活动的老人、孩子等,多达上百人次,如果仅靠工作人员显然是不够的。老年居民自发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排班来这里参与志愿服务”。“邻里汇”负责人表示,居民爱“邻里汇”,不仅仅是因为“能得到”,还因为“能付出”。他们不仅能够得到服务体验,还能够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得到一种深层次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