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北蔡镇的“三会”制度走出社区自治“新路子” (2021-01-11 )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时与社区群众开展广泛商量,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集中各方力量和智慧,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这既是对以往社会治理思想的拓展和升华,也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此,北蔡镇积极开展调研,探索民主协商机制的运用, 从“四议两公开”到独具北蔡特色的“六民六步法”再到“三会”制度,致力于破解新形势下社区居民自治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积极推动协商民主、参与式治理、自治共治创新模式在基层社区的探索与运用,通过构建以“公平”为重点的资源分配、以“参与”为主体的协商模式,对于社区居民关心重视的切身利益诉求和问题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充分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开创居民当家作主的崭新局面,最终实现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让社区治理更有章法,自治工作更有底气!
搭建“三会”平台,点燃自治热情
为积极采取凸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层协商民主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搭建“三会”平台,协助居民做好议题征询、民主恳谈、监督合议等工作,依靠居民自治推进各项大小民生事务的共识。在基层示范点创建过程,采取“四步工作法”有序推动党建引领下居民有序参与自治事务。
一是建立培训机制。通过搭载不同的学习平台,让居村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下发的《“三会一代理”指导手册》内容,组织全镇居村书记、主任全覆盖的培训,利用系统化、程序化的培训方式将“三会”制度步骤分解,便于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更规范、更简便。
二是开展实战模拟。围绕共性的议题组织人员开展演练。居村书记通过听证会的模拟演练,掌握会议主持技巧和过程中的要点。
三是培养师资队伍。根据“三会”操作要求在基层中培养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能运用参与式会议技术的居村书记或工作人员。
四是提炼特色经验。通过梳理不同居民区的三会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民主协商机制。
巧用“三会”模式,凝聚自治力量
巧用线上云端,引导居民自治。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楼组作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下的第五级社区治理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发挥楼组微信群作用,打造“楼组云客厅”,大华三居开展“楼组云客厅”听证会,就楼组微信群的定位和发展达成共识。
听证会前3天,居委会通过发纸质邀请函的方式邀请与会人员务必到会。发放邀请函的对象包括社区楼组长、社区居民代表、主动报名参会的居民、专业会议引导师,共计30人。听证会召开当天,请来了专业引导师作为会议全程主持人,把控会议节奏,引导不同阶段的讨论。引导师利用世界咖啡馆的形式,引导居民就微信群的定位及楼组云规约开展分组讨论。每位居民都积极发言,阐述自己对于楼组微信群的理解。通过无记名投票环节,形成了9条“楼组云规约”。
参与式“三会”中的美丽家园。社区居民们有了议事平台后,对社情民意的收集、议题的筛选确定、参与民主协商的主体、民主协商的程序等有着认识上的规范。莲溪八居在处理长征河黑臭河道改造和缤纷社区建设过程中,根据听证会操作流程稳步推进。听证会召开前访民意,精准调研居民实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勘察,将设计方案与居民代表们充分研讨,最终统一意见产生具体改造方案;听证会召开中听民声,耐心倾听居民各类诉求,不同主体的参与使得听证会充满辩证性,让方案更切合实际;听证会后抓落实,真正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将方案积极转化为行动,在老百姓的拥护支持下小区生活环境面貌一新,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
活学活用“三会”制度,惠民为民办实事。鹏海一居在彭海西区改造工程开展中综合运用“三会”,前期听取百姓对改造方案的意见征询也解开了居民对改造工程的担忧,施工中积极协调施工队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对协调不同方的意见、推进项目或工程执行、保证执行成效等方面的作用。下南居委在小区晾衣架、休闲椅、健身器材安装位置,南新二村、南新三村房屋整新工程,非机动车棚消防设施改造等实事工程推进前,都能运用听证会的民主公开和多方参与协商,真正做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使利益的相关方达成了共识,使民主的决议有据可查,有结果可落实。
总结“三会”效应,打造自治新风尚
“三会”制度让居村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有了一整套规范的流程,更开放、更透明,居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实施的每个项目都是得到百姓认可和拥护的。
“三会”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正向效应——居民对“三驾马车”的信任度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小区自治的激情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三会”不仅是平台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思路,在各方利益诉求中提取“最大公约数”,引导参与各方学会思考完善方案,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获得感,深挖潜在的内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