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更新”到“微治理”,南京东路街道探索城市精细化治理模式 (2020-11-26 )
近年来,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积极探索历史风貌保护和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同步推进,按照“以人为本,片区统筹,公共优先,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注重长效”原则,对社区进行可持续更新,增强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在“硬条件”改善的同时,探索从“微更新”到“微治理”,建立有效协商机制、激发居民家园意识、吸引各方共同参与,使社区治理“软环境”得到提升,进而带动公共意识的孕育和社区情感的融合。
街道对老旧社区进行排摸梳理,分期分批推进实施。目前已完成爱民弄、天津路500号、贵州西、承兴里、江阴—顺天村街区等5个微更新项目。从老城区普遍面临的硬件老化、居住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入手,注重拆、建、管全流程更新模式以及政府、社会、居民“三位一体”全方位参与,充分考虑民生需求、风貌保护和业态调整等因素,强调空间环境改善、社区功能提升以及城市文化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整治先行:集中力量开展联勤联动,拆除各类违法搭建、广告牌、摊亭棚,整治“三合一”场所、无证照经营、群租、跨门营业、油烟污水乱排放,查处损坏承重结构和下挖地坪等,规范非机动车停放,清理堆物,消除社区环境“破窗效应”,为更新打好基础。
空间更新:改造更新小区出入口,优化电子门禁系统,提升小区安保水平同时形成更开放的空间格局;梳理整合公共空间,打造“零距离家园”共享空间,进一步促进社区交往;规范沿街商铺外立面,结合架空线入地工程,对社区道路进行优化设计,改造油烟污水排放,增设市民休憩点和景观小品,打造“慢行社区”。
功能更新:突出基本居住功能,结合小区大修,从根本上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加强适老性改造,为老人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强化固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量化精准配置、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完善流动配套服务设施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规范便民修补点、车辆停放点;通过技防全覆盖、海绵城市、新能源、晾晒照明体系整合、立体绿化等,融入智慧、绿色、生态理念。
人文延伸:通过有形(如历史文化长廊、最美邮局、曲径通幽等)和无形(主题展览、城市行走、写生摄影等)形式塑造社区特色,吸引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恢复清水墙、雕花砖、门楣等风貌;强化社区单位和沿线商家的社区归属感及参与度,动员其自发出资、出策,共同参与更新。
长效维护:更新完成后,注重因势利导,让受益群体自主治理。如贵州西共享客厅由居民商议制定《使用公约》,并通过居代会予以确认并监督实施;院落、楼组由楼组长牵头明确《文明使用公约》,并自发制定排班表;加强支持和引导,成立“爱心花匠护绿小组”、“共享文明清道夫”、“商居睦邻汇”等居民自组织团队,加强更新成果的后续管理和长效维护。
主要成效:
形成了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的更新模式。社区更新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和潜力为基础,通过多样性的协作,使共同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进而提升社区活力。街道着力推动的“参与式设计、改变和呈现”,吸引了各类主体的高度关注与广泛参与,实现了社区更新由点向面、由政府引导向多方聚力、由硬件改造向自治共治的能级提升以及社区融合转变。
强化了基层民主协商引导的流程规范。社区更新是一个自我修复完善的过程。街道始终坚持引导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更新和建设,真正将社区作为自己的长久家园,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有分工、有投入、有责任的共同建设和维护,最终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正向循环和内在提升。
切合了服务民生满足刚需的核心诉求。社区更新通过切实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让居民有更多认同感和信任感,进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家园建设。释放出居民的“空间信任感”,逐步改变了以往“圈地分割”的习惯,主动采取自我协商的方式来治理和维护家园。
实现了人文社区情感回归的预期目标。努力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社区,以眼睛看得见的实体呈现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在硬件改造的同时,让社区的每一个节点都有更多的人参与,有更多的互动发生,有更多的情感联结。
建立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制定《街道社区微更新工作指引(试行)》、年度执行方案和社区微更新项目库,明确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项目主体和更新要素,规范前期研究、推进实施、长效管理等九个方面工作流程;强化“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平台的运用,把有可能参与社区更新的相关方凝聚到一个平台上,充分听取意见、协调矛盾、达成共识;坚持把“法治”贯穿于社区更新全过程,以“法治”思维来整合资源、明确权责、规范行为。
社区更新最重要的成果不在于“环境改善”,而在于“关系重构”,更新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区治理平台、机制、方法和团队,都会持续发挥作用。街道努力探索从“微更新”到“微治理”,正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注解和切实践行,我们的每一步努力,都将成为触动整个社区良性运转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