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长友
一、大殡葬观念与大发展战略
2016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阐述深化改革需坚持的六大思维,首当其冲的就是“以战略思维谋全局”。并引证:“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战略思维,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这段文字涵盖了战略和战略思维的基本涵义,适用于每一个社会组织和每一项重大的社会工程与事件的战略谋划,对我们殡葬业深化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
三百六十行中,殡葬业的体量称不上大行业。在面临重大战略机遇的重要时间节点,当我们承担重大历史使命、时代使命时,我们应如同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行业一样,善于大战略思维,明确大战略方向,谋划行业发展大战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启示我们应以谋一世的眼光去优化谋一时的方案,应以谋全局的思维去优化谋一域的规划。战略的成功是策略和战术成功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当代许多企业家都声称要有世界性的眼光,惟其如此,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并调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优势,确立自己的定位。
每一种发展战略不仅包含着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体系,还同一定的战略观念和胆识相联系。在我们倡导大殡葬观念之际,就相应地从明确的大发展战略体现出来。当我们制定殡葬业的中(5-7年)、长(7-10年)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做到:
第一,与国际、国内殡葬业发展现状、条件、特点相结合,明确自己在国内外殡葬业的定位。
第二,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殡葬文化相结合,把握殡葬业发展改革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堵点,把握好治理与改革的节奏与力度。
第三,与上海建设全球化城市,建设卓越国际化大都市相联系,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相联系。在百舸争流、百业争先中,加入领头雁行列,在上海四大品牌建设中,让殡葬服务成为上海服务品牌中的光鲜品牌之一。
二、确立与时代要求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确定战略目标是制定战略最重要的任务,是整个战略方案的核心内容。一切战略行动都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在开始,战略目标是行动的出发点,在末期,战略目标又是检验战略行动成败功过的标准和依据。战略目标是辉耀在天空的五彩云霞,是夜行者的明灯,是进军的鼓点。说战略目标中的每个字如同珠光般璀璨并不为过,因为这不是一般文字,这是奋斗者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按部就班的常规行为就能实现的战略目标并不是最优的,它应有一定的超前性。然而在战略期限内无法实现的过高目标,又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同样失去激励性。要充分发挥战略目标的激励和凝聚功能,不是一味的高大上,而是“尽力跳一跳,最后摘桃子”。结合行业现状和所处地位,上海殡葬业在五至十年期间内其发展战略目标可定性表述为:
以上海全球化城市为依托,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与民众对小康社会生活不同层次需要相适应,与先进殡葬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
三、努力实现两个突破
寻找有效的突破点既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抓手。每一轮新战略要带来新气象,就必须有新的突破。根据上海殡葬业现有社会形象和文化特性,上海殡葬业新一轮发展战略应努力实现两个突破:
其一,走出隐性。多年来殡葬业属于隐性行业。所谓隐性,是指不被人们充分知晓,而人们也不愿知晓。平时不知晓,要时急着找。上海的殡葬业同样处于隐性状态。近二十年来,情况有所改变,但仍然没有走出隐性或半隐性状态,突破隐性仍然是上海殡葬业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行业的隐性致使殡葬业不被大多数人知晓。“隐性”者隐形,又常被边缘化。因此,作为大殡葬观念指引下的大发展战略,要促成上海殡葬业成为显性或近显性的行业。其标志是行业形象大大提升,邻避效应消失,邻亲效应渐成;殡葬业经常向市民发布有关新闻,民众谈论殡葬、丧葬如同谈论其他行业一样不避忌讳,随意自然。
其二,上海殡葬业在行业话语权上有新的突破。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行业、社会组织地位的重要标志。行业话语权包括在行业重大场合发声、展示形象的机会,发声中创新的概念、术语、提出的新观念及其被社会采纳接受的情况、制定行业标准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等等。话语权的突破,就是行业地位的突破。然而有理不在声高,话语权的突破,关键在于行业实力的提升及其创新性。
有一档电视节目叫作《一堂好课》。其中一次说到我们的新闻传播、国际交往中大多沿用西方现成的概念、术语和标准说事儿,而很少用我们自己创新的语言。运用西方的概念往往词不达意,不能说明中国的情况,不能解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甚至有人在运用西方语言说事时,得到相反的反应,这是话语权的丢失。我们现在已明确、警觉起来了。在树立文化自信中不断运用自己创立的概念术语,用自己的语言说事,提升话语权。
殡葬行业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上海殡葬业应该有自己发声的媒介、平台,应有自己发声的机会,展示本行业的社会功能,宣传本行业的英雄和美。上海殡葬业话语权的突破也是“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民政事业添彩的重要一翼。上海殡葬业应先在长三角,然后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发出上海殡葬的最强音。
上海殡葬业的两个突破是行业形象塑造、地位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使命担当的重担。
四、适应上海城市发展的“三个之城”,做到三个相适应
“上海2035”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中,对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提出了三个分目标:经济维度建成创新之城,社会维度建成人文之城,环境维度建成生态之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的三个“之城”为上海殡葬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即应以殡葬业的创新适应创新之城建设,应以人文殡葬适应人文之城建设,应以生态殡葬适应生态之城的要求。
首先,殡葬业应该在殡葬文化创新的引领下推动行业的全面创新。近二十年来,上海殡葬业取得系列引人注目的创新成果,从体制机制、殡葬管理、殡葬服务项目与产品生产、殡葬科技、生命文化教育等方面全面展示了上海殡葬业界的创新力,应该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随着时代进步,一系列新的创新课题又提了出来。例如,随着无烟墓区建设的提出,民众不能烧锡箔黄纸,墓祭行为的失落如何弥补?一些殡仪小商品的销售门店期盼有适应祭扫新风尚的新产品投放市场。远程祭扫、代客祭扫服务如何形成新的规范?殡葬业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把握民众祭扫行为的客观规律?面对殡葬业新的创新目标,我们还需要组建一个个富有创意、创新能力的小组,拟定一个个有价值的课题,以一个个创新课题的解决为骨干,带动上海殡葬业的全面创新。
第二,以人文殡葬适应上海人文之城的发展要求。人文之城要建设有温度的城市,人文殡葬要建设有温度、暖人心的殡葬,这两者有内在的相关性。新一轮殡葬业发展可概括为“十个化”,即人本化、社会化、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多功能化、集约化、公益化、差异化。这“十个化”,从发展方向来说,指向现代化;从发展的目的来说,就是建设暖民殡葬。暖民殡葬就是殡葬人本化生动的最高概括。它既要求在发展方向上的正确,又要求在细节上精益求精。
第三,以生态化殡葬助力上海生态之城的建设。殡葬业的生态化发展经过几个阶段。最初阶段是生态观念的确立。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发展的年代,殡葬人提出了绿色殡葬,把殡葬服务中的遗体处理过程视为一个清洁生产过程,注重源头治理,防止“三废”,保证上海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第二个阶段是适应社会要求,殡葬业开展绿色、生态化转型。为节约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首先从葬式创新、防腐、绿色火化炉等方面突进。这时的殡葬生态化还只能是适应性举措。新一轮发展战略中,殡葬业应助力城市发展,为上海市的生态文明积极主动地承担更多责任。如把公墓打造成树林茂密的绿地,成为城市绿肺和旅游观光胜地。集约化发展中更加注重提升品位,增加艺术人文的精细加工,成为城市记忆的特殊工程和历史人文的圣殿宝库。丧葬、殡仪活动不仅是遵守生态文明的典范,还应是生态绿色与精神文明传承的楷模。
五、努力聚集并强化四大优势
经验告诉人们,在制定行业发展战略时,必须对战略环境有周密的审查与分析;对面临的危机与机遇,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与劣势有总体的把握。在战略思维中,运用辩证思维、比较分析的方法,寻找一切可利用的机遇,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因为这既是战略决胜的条件,又足以鼓励全体人员的自信,全身心投入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中去。
第一,区位优势
地理本是天然的赐予。但每个城市或地区所处的位置各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等不同情况,也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的特点。其中那些可资利用的地理、气候等特点,构成了区位优势。
上海市地处中国的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又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点,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这一区位优势对于新一轮上海市的殡葬业发展战略意义重大。目前,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同城化效应日益明显,包括殡葬文化服务在内的各项服务处于领先水平,各类丰富的殡葬资源可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调配流动。然而,区位优势要从客观的自然存在成为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善于发现,要把发现这一过程不断地从浅显推向深入;二是要善于利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最大效益。
第二,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相对优势。两个人、两个组织、两个地区、两个城市相互比较所显示的一方胜出,即所谓比较优势。从战略思维出发,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我们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地创造、积累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可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殡葬组织的战略思维及其把控能力;往昔战略期限战略实施的成功经验;殡葬设施的布局、规模;殡葬组织服务项目的层次、质量;殡葬组织拥有的技术及其先进性;殡葬组织的人力、人才资源等等。
第三,历史与文化优势
人们可以从历史文化中回顾城市远去的模糊背影,聆听远去步伐的回音。历史与文化的优势是两位一体的。考古发现五六千年以前,上海青浦的崧泽镇,就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文明遗迹。从上百个墓葬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上海人”种的稻黍和豢养的家畜家禽。在历史延绵中,类似的文明亮点纷呈不绝。
近代以来外国人在上海首先建成了第一家殡仪馆、第一家公墓。很快国人在上海率先建起了中国人最早的殡仪馆和公墓,在上海的海派文化中融入了中西结合的殡葬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火葬场从1984年起相继转化为殡仪馆,一个又一个经营性公墓相继建立起来。殡葬业化为产业形态日益繁荣起来。随着殡葬业体制机制改革,殡葬风俗的改革,殡葬组织规模、经营能级、服务标准水平按国际大都市的要求日益得到规范。
上海殡葬业的历史文化优势分布在上海的三大殡仪馆和几个大的墓园中,更集中体现在上海殡葬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行之中。历史文化优势更启迪上海殡葬人创建现代殡葬文化优势,把现代殡葬文化优势进一步转化成行业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战略优势,把隐性优势转化成显性优势,把精神文明优势转化成物质文明优势。
第四,机遇优势
上海殡葬业应善于利用机遇,变机遇为生存优势。机遇优势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敢为天下先,捕捉先机优势。“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应该学学岭上寒梅,“一自高丘传号角,千红万紫入年来”。报春者争春,善捕先机。
上海曾经出版第一本全国性杂志《殡葬文化研究》,出版第一套殡葬科技丛书,第一套殡葬实务丛书,最早的壁葬出现于上海,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殡葬博物馆,第一家海葬历史陈列馆,最早策划文化特色墓园及苑区。捕捉先机更要把先机存在的有利条件转化为机遇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资源优势。
二是善于发现日常存在的机遇。机遇的存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明明暗暗。机遇对人基本上是公平的,如果说有偏爱,那就是它偏爱有准备的人。例如,现在上海正为建设超大型现代国际大都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努力,其势如火如荼,这些殡葬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正等着我们去发现、捕捉、利用呢!
三是化危为机。危机和机遇本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但危机中也存在着机遇的积极因子。在恰当的时间,运用适当的方法推动危机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就能够化危为机。2020年1月中国出现的新冠疫情传播,是危机。但上海封园之策,却促进了人们远程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促进无烟墓区建设。市民政局领导表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等措施,虽是疫情期间推出的便民服务,但符合绿色文明的现代殡葬发展理念、改革方向,也是移风易俗的举措,我们将在今后予以固化、延续。另一例子是上海墓地资源日益枯竭,被人们视为殡葬业的危机。但危机中有机遇,推动了殡葬业的转型,海葬、节地葬、生命晶石等一大批新葬式、新风俗的涌现,形成了殡葬业新的发展机遇。
六、充分展示上海殡葬业的五大辐射
2018年8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在上海作了一个专题报告,内容是借鉴世界城市发展经验,如何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该报告着眼于全球视角,建设着眼城市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构筑全球网络超级节点,以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而制胜。
这一报告对于上海殡葬业如何制定发展战略有诸多启发,其中之一便是不断提升上海殡葬行业服务能级,进而提升行业辐射能力。无论评价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行业,关键之处不在于它从外部世界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而是在于它向外部世界输出了什么,输出了多少。输出的越多越快越有价值,表明它的辐射力越强。作为城市,要争当辐射力强的城市。作为一个行业,也要争当辐射力强的行业。殡葬业在各行各业中,鉴于传统文化的原因,不能算是辐射力强的行业,但我们应努力做到两点:一是辐射力相对过去有大的提升,二是相对于其他地区充分展示上海殡葬业的辐射能量和辐射力的优势。
殡葬行业辐射力是一个总的概念,它是殡葬行业经营服务和改革发展各方面成果对外扩散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然而,辐射力又不能停留于总概念的阐述中,应从概念的细分中,寻找具体的发展战略方向,形成个性化的辐射力。
其一,先进殡葬文化辐射
说到殡葬行业的辐射力,首当其冲的是上海先进殡葬文化的辐射。文化传播是没有空间界限的,甚至也没有时间期限。但文化辐射力不同于一般文化传播,其关键在于殡葬文化的先进性,对时代的引领性。先进性、引领性越强,其辐射力也越强,犹如对现存的殡葬文化形成了势位差,传得越快越广,影响越深远。
上海的殡葬文化自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历代殡葬工作者积极探索,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尤其近二十年来,更是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在人本殡葬、绿色殡葬、阳光殡葬、暖民殡葬等方面不断以先进理念为指导,通过发放全国的传播资料、成套教材、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和规模不等的展览、博览会,把先进的殡葬人文理念辐射到了全国各个地区,在殡葬业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一轮上海殡葬业发展战略应坚持这一行业优势,把先进殡葬文化辐射做得更有特色。
其二,业务辐射
殡葬服务大多具有区域性特征,但也有一些殡葬服务可远距离辐射。尤其现在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同城化水准逐步提高,加强上海殡葬业的业务辐射的条件也渐渐成熟。遗体国际运输线的开辟,海葬业务向全国内地拓展,接受各地的生命晶石制作的订单;在龙华、宝兴等著名殡仪馆为逝者亲属进行殡仪现场视频远程直播服务;全国各地的各类灾害事故中遗体处理的殡葬援助服务。这些都是已经摆上日程的殡葬服务辐射。承担起这样的任务,既满足了外地殡葬服务需要,又彰显了上海殡葬业日益提升的辐射能力。
其三,创新辐射
国家的创新,并不是各地同时并举,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存在若干个策源地,由创新中心向外辐射带动全国的创新,不断推进。上海殡葬行业不仅应积极创新,还应该将创新成果推向长三角,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新辐射是城市辐射力的核心内涵,也是树立、塑造殡葬行业形象的重要支柱。上海殡葬业应从追求个别、零星、碎片化创新走向全面、系统、集成式创新,把自己强化为一个创新之源,在创新之城建设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让上海殡葬行业的创新文化催生出一大批创新成果,并形成一大批创新人才,准备好在任何时间,向任何方向施以创新辐射。
其四,技术辐射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外向辐射,对上海殡葬业的技术辐射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的殡葬行业应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应对时代提出的科技方面的新课题,落实课题组责任,拓展产学研三结合机制,打破区域封锁,跨界协作,跨界攻关。如此做法,成果出来了,自然地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远程辐射。技术辐射要强调标准化。要抓紧制定标准,比较标准的先进性、标准体系的完备性。标准体系就是最根本的的话语权。你的高效绿色火化炉有最先进的标准,对什么是绿色火化当然就有话语权。你掌握了生命晶石制作的最先进技术标准,人们的目光自然地投向你,你的辐射力必然最高。
其五,品牌辐射
上海殡葬业在几十年的精诚服务实践中,创造了享誉全国的知名服务和产品品牌。龙华、宝兴、益善在上世纪就闻名遐迩。2001年亮出的飞思品牌,也已深入民心。新一轮殡葬业发展战略应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塑造一大批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为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强化上海殡葬服务品牌辐射力度,首要的是强化品牌的文化内涵。人们常说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殡葬服务品牌尤其如此。我们应对已有殡仪服务项目和产品进行文化再审视、文化再赋予工程,加以优秀的服务实践,上海殡葬业的品牌辐射定能更光辉,品牌辐射力也会更强。
结语
总之,在未来的战略期限(2021-2025)内,上海殡葬业应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确定自己明确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战略”。一是一个战略目标:建设与上海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二是两个突破,即突破长久存在的行业隐性;突破行业话语权障碍,形成新的殡葬业通行的话语体系。三是三个建设:建设和创新之城相适应的创新型殡葬,建设与人文之城相适应的人文殡葬,建设与生态之城相适应的生态殡葬。四是形成四种发展优势,即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比较优势、机会优势。五是发挥上海殡葬行业的五种辐射力,即先进殡葬文化辐射、业务辐射、创新辐射、技术辐射、品牌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