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凤鸣
绿色殡仪馆的建设顺应了殡葬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判断绿色殡仪馆是否“绿色”,“绿色”的成色如何,可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建立“绿色”标准;二是建立评估体系。
一、绿色殡仪馆最低行业标准
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这是基本原则,也是绿色殡仪馆的最低行业标准。
创建绿色殡仪馆,首先需要制订一个包含绿色理念、绿色环境、绿色服务、绿色产品、绿色经营、绿色管理六个方面的建设框架,即以理念为导向,以制度管理和科技创新为保障,以服务和经营为过程,以环境和产品为结果,以体现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打好绿色殡仪馆“绿”的底色。创建关键是“建”而且要“建成”。因此在制订绿色殡仪馆建设框架时应注重三点:一是结合本殡仪馆的实际;二是可实现;三是可持续。
(一)绿色理念
绿色理念全面梳理评估本单位已有的发展方式,制订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具体举措,涵盖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友好发展等行动指南,不仅包含利用科技创新使资源可持续利用,还包含从“全社会”的视角出发,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相处、协同发展,同时兼顾社会公益。并且,要努力使“绿色理念”成为所有人(本单位职工以及与殡仪馆相关的社会人)的共同意愿。
(二)绿色环境
主要包括公共卫生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绿色化”。
1.对重要污染点进行防控。
火化炉的污染问题不解决,创建绿色殡仪馆无从谈起。因此,殡仪馆一方面要根据火化量,随葬品成分,业务流程,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制订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确保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要借外脑,争取环保部门、科委的支持,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遗体燃烧机理的研究,建立遗体燃烧理论和污染物控制理论,为研发“绿色火化炉”打下理论基础;此外,还要加强移风易俗的宣传,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通过立法等手段,最大限度降低和控制随葬品数量及品种,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研发绿色祭祀葬品,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污水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点。殡仪馆产生的污水一般有下列类型:遗体腹水、故人沐浴产生的污水、化妆间清洁污水、生活污水。要针对不同的污水制订不同的处理方案。其他需要关注的污染点有:遗体废弃物,骨灰余灰,除尘器收集的含重金属灰尘,等等。
2.工作环境的绿色化。
要根据工作流程,引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最大限度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3.社会环境“绿色化”。
社会环境方面要建立殡仪馆对周围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影响的评估机制和互动机制。殡仪馆是治理丧事的场所,噪音、污染物排放,加之世俗观念的存在,势必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心理产生影响。与社会和谐共处是创建绿色殡仪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评估和互动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消除影响。比如对相关人群特别是殡仪馆周边反应比较激烈的人群采取走出去(主动上门沟通,通报降噪、减排成果)和请进来(殡仪馆对社会开放)的方式,取得理解和支持。再比如,对殡葬有心理障碍的人群,主动安排社工上门心理疏导等等。
(三)绿色服务
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在策划服务项目时,要注重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或资源的可重复利用;二是倡导健康的有积极意义的“殡”文化,破除封建迷信,改革风俗陋习。
(四)绿色产品
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绿色金融、绿色企业,以可再生资源、可回收资源生产“绿色”丧葬用品。
(五)绿色经营
是指依法依规规范经营,经营过程充分体现守法、公益。政府对特别困难群体实行的丧葬费用减免政策公示到位、落实到位;所有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公开透明;基本服务保障供给;面向大众的服务项目定价体现明显的公益性、普惠性。
(六)绿色管理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规范管理,以制度管人管物;二是在制订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平正义,避免损害或限制他人发展能力的条款。
“最低行业标准”应当成为绿色殡仪馆履行社会责任具有内在和外在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制约其对社会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二、绿色殡仪馆的“绿色”标准
绿色殡仪馆的“绿色”应有一个清晰且广为接受的定义,尤其要防止“漂绿”(指声称“绿色”,实际对社会环境只有很少贡献或不确定的环境效益),这是绿色殡仪馆成为殡仪馆发展方向的基础。对绿色殡仪馆可量化的评判级别的高低,如同星级宾馆一样,使之成为服务项目定价的依据。这是建设绿色殡仪馆的动力。依据“绿色”标准能深入分析殡仪馆的绿色程度是建立“绿色”标准的目的或核心。本文认为绿色殡仪馆的“绿色”标准应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一)“绿色”特征指标
1.污染防治和控制。对所有污染点都有污染预防措施,并利用制度和技术使废物最小化或回收利用,以减轻不可持续的废物产生,包括:环境修复、废物处理、废物回收利用、常规污染控制等。
2.可持续水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和监测当前用水需求的增加,提高水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包括:安装防止管道二次污染的清洁供水基础设施和雨水收集、智能计量设备、废水处理再利用设备等。
3.持续提升能效。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尽量使用减少环境影响的产品、服务、基础设施或技术,包括:需求侧管理、智能电网、能源储存、集中供热、使用节能设备等。
4.循环经济适用的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或引进环保产品、生态贴标产品或生态认证产品、资源节约包装和配送。
5.清洁交通。业务和后勤保障用车采用电动车、混合动力车;鼓励外出包括职工上下班采用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非机动车辆等方式,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6.绿色建筑。改造或新建建筑,成为符合地区、国家或国际认可标准或鉴定的绿色建筑。
(二)公益及服务品质特征指标
1.兜底性保障质量。民政的兜底性工作决定了殡仪馆必须确保殡葬民生。对低保、孤寡、残障等民政救助对象以及因病致贫、家庭可支配收入接近最低保障水平等弱势群体,百年之后不仅逝有所安,而且不失尊严。
2.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程度。殡仪馆的设施设备基本上是国有或国有背景的资产,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公益就体现在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上,进而体现在公共服务的普惠度上。所谓普惠度就是除个性化消费需要以外,提供给大众的服务价格应保持较低甚至零利润水平。
3.群众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保持高水平。在设计满意度测评指标时应针对不同的群体有所侧重。对弱势群体的殡葬服务主要看底线是否托得牢;对接受普通殡葬服务群体主要看治丧是否便利,价格是否亲民,普惠度是否广;对特需殡葬服务群体主要看是否达到其心目中的效果。
(三)社会责任担当特征指标
1.经济责任。经济是基础,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绿色殡仪馆不可能持续,更谈不上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社会责任担当。经济责任可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是盈利能力。二是发展能力。主要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和所有者权益增长率等因素综合衡量。
2.法律责任。绿色殡仪馆必须是遵纪守法的模范。所有的经营活动应当在法律约定的范围内开展。合同或协议的执行率、员工的劳动仲裁率等将是衡量殡仪馆法律责任担当的具体指标。
3.伦理责任。伦理责任的核心是“公平正义”。所谓“公平正义”,就是避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本单位职工,是否感受到凭品德、业绩、才能晋升的公平竞争的氛围?丧家,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接受的服务是否物有所值?中介,是否得到平等对待?对服务合作方,是否严格遵守契约,承担约定责任义务?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是衡量伦理责任的指标。
4.慈善责任。绿色殡仪馆是殡仪馆发展的更高阶段,自然需要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自愿承担力所能及的慈善、公共福利等其他社会责任。对特别困难群体丧葬费用减免数额、扶贫帮困助学金数量、主动承担额外的公益服务项目以及能否有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重大灾难事故援助队伍等等,都是慈善责任承担的体现。
三、绿色殡仪馆的评价
“绿色”是绿色殡仪馆的特质,因此,在绿色殡仪馆的评价及评级中需引入“绿色理念”,考察申报人是否为绿色及其绿色程度、申报人的绿色意识等。
(一)评价框架
对绿色殡仪馆的外部审核和评估框架,在评判其绿色程度有关的信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常,审核评估包括申报(第一方意见)、核查(第二方意见)、验证、认证、评级。
绿色殡仪馆申报材料(第一方意见),即“绿色殡仪馆建设框架”同时也是第二方机构审查使用的最为核心的要件。第二方机构在审查中需要的其他相关文件或信息通常还包括:申报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如果有)、申报的绿色程度、业务概况以及其他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第二方机构对第一方意见建立的绿色殡仪馆绿色特征指标已实现或可实现的可信性和透明度进行定量评估,然后以报告形式对申报人的绿色特征进行简要描述,并对其评估过程中使用的基础评估方法以及审查的文件清单等进行说明。
对绿色殡仪馆的全面考察可具体分解为三大层面:一是识别其是否具有绿色属性;二是评价其绿色效益程度;三是考察实现绿色效益的保障机制。这三大层面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如果前一方面被认定为缺乏证据或无法评估,则可直接认定为未通过绿色认证评估。
三大层面更进一步地归结为四个要素:绿色特征指标体系、公益特征指标体系、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绿色效益保障机制,可分别赋予权重。当然,随着绿色殡仪馆的发展,数量增加和品质提高,赋予的权重可适当调整。
评估体系对绿色殡仪馆的认证评估可采用打分形式,对四大要素构建“指标打分体系”,进而量化打分,然后按照各要素权重加权计算综合得分,并最终映射为深绿、中绿、较绿、浅绿(可标示为G1-G4)或非绿(NG)等级。浅绿为最低行业标准。
(二)评价程序及其作用
评价程序可分以下步骤:申报、核查(第二方意见)以及验证、认证、评级(第三方意见)。
绿色殡仪馆的评价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决定了绿色殡仪馆能不能成为殡仪馆的发展方向。因此,对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机构的权威性、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决定了整个评价体系的权威。殡仪馆是民政部门下设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这个本质特征决定了政府主管部门在推动绿色殡仪馆发展上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主导建立一个由环境监管部门、物价、认证服务中介和评级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绿色认证体系,对所有申报绿色殡仪馆以及投资于殡仪馆内的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绿色效益保障机制提供可描述、可量化以及可评定的方案。该机构应具有出具“第二方意见”的权威,审查现有和未来的绿色殡仪馆标准和法规,加强绿色殡仪馆跟踪管理,具有发证或取消认证的资格。
2.第二方评估流程及作用。第二方评估是指殡仪馆的政府主管部门安排的第二方机构(即具有环境方面专长的外部机构)负责核查绿色殡仪馆建设框架和绿色资质(是否达到绿色殡仪馆最低行业标准),是验证前的评估。通常,第二方机构应申报人的要求,帮助其完善初步制定绿色殡仪馆建设框架,随后对这一框架进行评估。在初始决策阶段,第二方机构利用自身具有的环境和气候专业知识,为申报人提供编制和修订绿色殡仪馆建设框架方面的咨询帮助;在审查阶段,第二方机构审查相关文件并与申报人进行对话、沟通,提供第二方意见。也就是说,第二方评估有两大作用:一是帮助、推动申报人从普通殡仪馆建设成绿色殡仪馆;二是评估申报人是否已经具备绿色殡仪馆资格,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评估程序。
3.第三方认证程序及作用。为使绿色殡仪馆的“绿色”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需要引入“第三方认证”。第三方认证是指,政府主管部门聘请的独立的评级机构或专业咨询公司等合格的第三方,通过专业的评估方法和流程,对绿色殡仪馆的建设框架、已实现的绿色特征指标进行专业审核验证,对殡仪馆的绿色属性乃至绿色程度进行评定。最终得出申报人是否符合殡仪馆绿色标准、绿的成色(等级)结论,提供给政府主管部门,作为发证或取消绿色资质的依据。此外,第三方认证还具有倒逼殡仪馆强化环境信息、公益信息、承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推广绿色经营理念等效应,也可以为政府针对绿色殡仪馆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提供参考。(作者为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殡仪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