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桂荣
公墓行业是资源消耗性行业,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如何节约土地资源,行业采取的是“减量”和“节约”的法则。杨艺集团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公墓整体规划,还是墓区设计,抑或是单个墓穴或墓碑的设计,都应该是空间的“生产”和“再造”,这种生产既有物理空间的“生产”,亦有文化、艺术、价值等精神空间的“生产”。
一、殡葬行业“绿色空间”理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殡葬活动的认识和探索也逐步深化,这些认识和探索涉及多个方面。但是,有一个现象或问题还没有引起相关研究者和行业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殡葬空间”及其生产问题。
所谓“殡葬空间”,主要是指逝者遗体及相关纪念物的安置和存放的空间。人死后,生者处理逝者遗体或纪念逝者物品的物理占位,如棺材、骨灰盒、纪念碑等一些与死者相关的物品和设施。这些物品都会占用一定的空间,耗费一定的资源。
采取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树葬、天葬、塔葬等,在“殡葬空间”上就表现为不同大小的空间占位。这就出现了殡葬的“空间”问题。
目前,由于土地等资源的有限性,新葬式的探索实际上即是一种殡葬空间的实践创新。十年来,杨艺集团对殡葬的“民生属性”“绿色生态”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上海、南京等多地的不同墓园进行了打造“绿色空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节约空间和生态环保。这种殡葬空间实践的尝试,也成为殡葬“绿色空间”生产的过程。殡葬行业的“绿色空间”生产,也就是对逝者安置方式的创新,具体体现为资源节约化、环境生态化和人文化。
二、瞄准殡葬“绿色空间”生产,开辟殡葬行业发展新领域
目前来看,殡葬绿色空间是殡葬改革新的突破点,涉及民生问题、人文问题、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等,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譬如土葬,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遗体处理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占有较大的空间资源,同时也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火葬推行则是实现了殡葬改革的一次革命,不再保留遗体,极大节省了占地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留给了生者更多的生存空间,节约了资源。但目前的殡葬活动还留有骨灰盒和纪念碑设施,这是生者对逝去亲人思念的一种寄托。在短时间内,这种“实物化”的祭奠方式不太可能被彻底打破。所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不同葬式达到一种空间优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丧葬物品尽量做到“小”和“微”,如实现骨灰盒小型化、微型化,从而做到“节地”“节约资源”。但这里需要注意,殡葬空间不是简单缩小,甚至化为“虚无”,而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实现的一种“绿色化”。
塑造绿色殡葬空间,是在一定葬式条件下,整合多种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涉及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有关的民政政策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深入老百姓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切身问题,真正做到“逝有所安”。例如,2018年初,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修改稿草案)中规定,安葬骨灰的独立墓位占地不得超过0.5平方米,合葬墓位占地不得超过0.8平方米。安葬遗体的墓位(含合葬墓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4平方米。墓碑高度不得超过地面0.8米。应当使用可降解骨灰容器。提倡地上不建墓基,不建设硬质墓穴,推行墓碑小型化或不立碑,提高绿化覆盖率。同时,殡葬是百姓的切身需要,在每个项目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到殡葬具有的“民生工程”的基本属性,千方百计满足公众“逝有所安”的愿望,把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三、殡葬“绿色空间”生产的突破点和创新性实践
打造殡葬绿色空间的突破点有二,即“节地葬式”和“生态葬式”。如能在这些葬式中融入文化景观与雕塑艺术,使节地葬式更具品位,则更能打造出资源节约、百姓认同,内蕴人文的葬式样态。
节地葬式,指安葬逝者尽量少地使用土地空间。节地葬可以通过合理划分绿化、道路、景观、水系、建筑等空间,控制墓葬密度,结合自然景观、雕塑艺术与葬祭功能,达到单位墓葬少用地的目的。具体的节地葬形式包括雕塑葬、壁葬、廊葬、室内葬、保留骨灰的花坛葬、家庭式的组合葬、山型推进葬等等。主要样式有:上下式(占地0.04-0.2平方米)、前后式(占地0.35平方米)、左右并排式(占地0.5-0.6平方米)、带有围栏的新中式墓型(占地0.7-0.8平方米)。
生态葬是指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和墓碑,只留下逝者姓名和影像资料,从而实现土地循环利用的葬式,具有环保、节约、时尚的特点。具体形式有撒散、集中深埋、草坪葬、花坛葬、树葬等。生态葬的广泛推广加快了土地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维护了自然生态平衡,使纪念生命的墓园融入植被生长、生物共享的生态空间,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杨艺目前的葬式空间优化的产品设计与创作的主要样态有:
复合式家庭葬。主要设计样式为:穴位是上下复合式设计,每层各有3-4个格位,将先人的遗骨分层存放,最多可安放6-8位。它既节省了存放骨灰的空间,又符合中国的家庭伦理传统。
山水园林生态葬。这种葬式不仅节约土地,而且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枯山水生态葬。此葬式借用了精巧、静谧、深邃的枯山水,在方寸之地幻化出千岩万壑,让灵魂回归大自然的广大怀抱。
海景生态葬。它采用自然石、植物和人工雕制的轮船构筑海景。景观内外围墙均分布可降解材料构筑的葬穴,盖板上镶嵌铜牌,镌刻逝者姓名。以大海内在的久远意蕴表达对逝者深切的追思。
花坛生态葬。这种葬式融入了浓浓的艺术文化之美,同时也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花坛下安放可降解材料骨灰罐,让生命融入大自然,实现土地循环利用。铜制的花叶形态灵活,且可镌刻逝者姓名。
节地小型艺术墓。以石材精加工为基础,加以艺术创作,实现铜艺与人造石棺技术结合的新型环保产品。
生态节地葬小区。这种“小区式”的墓地,是花葬、树葬、景观葬、壁葬、柱葬等多种生态节地葬式的整合,包含着特色建筑、花草树木、雕塑艺术、人工水景等等,是规整有限资源的充分体现,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2016年,上海长桥山庄和杨艺设计团队共同启动建设传承园项目。项目设计前双方经充分交流达成“墓园不立墓碑”的共识,改变传统墓区中碑石林立的僵化面貌,营造“葬中有景,景中有葬”的新格局,提高墓园艺术价值,并赋予其生命教育功能。按照这一设计方针,杨艺设计团队数易其稿,终于在2017年底正式定案。又经一年多时间建设,项目于2019年冬季竣工。该项目占地总面积786平方米,绿化53.4%,在自然绿化、人文景观和功能性设施当中,和谐融入各种生态节地葬,打造出形态各异的景观壁葬、草坪葬、花坛葬、家庭合葬、雕塑葬和生命晶石葬等多种葬式,根据葬式选用骨灰盒、铜罐和可降解骨灰罐等器皿存放骨灰。
传承园通过影雕、铜雕的形式,生动再现石库门、弄堂和老行当等充满上海味道的城市记忆,增强亲和力的同时,还有效传播孝爱文化,成为一个极具创新意义和地域文化的公园式景观葬区。
四、让“绿色空间”生产成为殡葬行业新思维
(一)绿色空间生产的“成本思维”
任何行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成本,殡葬行业发展也是如此。绿色空间首先意味着节约空间,节约空间要有一种成本思维。例如,在墓价问题上,大城市的墓价与小城镇有差距,甚至同区域墓价相差也很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营者定价思维的差异。传统墓园决定墓价的因素主要是土地面积和墓穴造价。传统墓园(特别是体制内墓园)其土地大部分来自划拨(小部分来自于流转),所以,土地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而建造费用则成了墓价的主要成本因素。传统墓园为了控制建造成本,于是简单地选择压低墓石采购价格的做法,结果是过低的采购价只能采购劣质的墓石,看上去成本下降了,但按成本乘倍数的方法,一方面墓价不高,另一方面墓园的建设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现代墓园的实际成本构成,远不仅仅是这两项,环境投入、文化投入、设施投入和土地挂牌获取,已经构成墓园成本的主要方面。墓地的价值中,建造花费已经变得非常次要,价值的增值空间主要依靠环境打造、文化品位、设施便利和土地稀缺性等。
(二)绿色空间生产的规则思维
在很多领域,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为了取得一定的资源,就不可避免地在不同行业间和同一个行业内部产生竞争行为。但这种竞争必须是有序的,因此要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实现绿色殡葬空间的生产,需依照党和国家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健全行业规则,通过规则来规范市场秩序,激励经营者和从业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在规则的范围内开展绿色空间生产活动,才能确保在遇到争议有据可查,实施创新举措不迷失方向或产生原则性错误,在遇到实际困难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行业的正当诉求,争取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三)绿色空间生产的责任思维
殡葬行业进行绿色空间生产,更需要责任心,时刻要秉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我们要保持住行业初心,认清行业的人民性,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其中涉及到企业责任、行业责任、社会责任等。殡葬行业应时刻把握一种底线,即行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强调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应把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行业实践真正实现惠民、安民。这正是实现人民幸福和行业发展的责任思维的充分体现。
(四)绿色空间生产的未来思维
绿色空间生产,不仅立足现在,更着眼于未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充分体现。要真正实现殡葬行业的发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正是未来思维,要学会“继往”,更要懂得“开来”。把眼光瞄向未来,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努力提升墓园建设的水平和品位,在环境打造、文化内涵、中国特色、地域特点、时代特征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打造数字陵园,提升墓园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不断满足公众的安葬和祭祀纪念服务要求;主动与国内外一流的墓葬企业对标,学习他们的长处,努力使墓葬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作者为上海杨艺园林集团有限公司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