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辛方坤
2019年11月,一则“安徽高校首设殡葬专业受新生热捧”的新闻被推上微博热搜,新闻热度持续走高,引发了主流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热切关注,累计有1.1亿人次阅读和4000余个话题讨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殡葬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行为,更是一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现代文化,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等有关于人类本源性问题思考。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与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不仅是匡正个体的标尺,更是国家稳定的基石。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中国的殡葬教育现状如何?未来应该走向何处?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中国殡葬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5年,山东济南民政学校和湖南长沙民政学校,同时开办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班,由此开创了中国现代殡葬教育的先河。1999年是中国殡葬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一年。当年,中国的殡葬学科被纳入高等学府专业设置。民政部民政干部管理学院增设了大专层次的“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同时设置“殡仪技术与管理系”。同年11月8日,民政系统唯一的一所民政高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中国唯一的殡葬高等教育专业——殡葬系随之诞生。之后河南省民政学校、湖北省民政学校、福建省民政学校等省属民政学校也陆续设立了殡葬专业教育。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把“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首次列入国家专业目录,成为“社会事务服务类”专业领域的新兴专业门类。2019年教育部又将“陵园服务与管理”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目前,中国大陆设有殡葬专业(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的院校共有8所,包含5所大专和3所中专院校。5所大专院校分别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和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这些学校普遍以生命文化研究为基础,将殡仪技术与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融为一体,致力于培养既掌握扎实的殡仪技术又有深厚人文功底和思辨能力的复合型高端殡仪服务与管理人才。2006年,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开办殡葬专业研究生班,是国内首个企业管理专业殡葬管理方向的研究生课程班。但该课程班并不授予学位,也不属于学历教育的范畴。
相对而言,中国台湾地区殡葬教育发展领先于大陆地区。华南大学设有专门的生死学系和生死学研究所,1997年成立生死学研究所、2001年增设生死管理学系及2004年招收生死管理进修学士班。台湾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在2010年成立的的生命关怀事业科除招收二年制班外,招收五年制学生,也是目前台湾地区唯一培养殡葬从业者的科系。
总体上看,中国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地区,殡葬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殡葬服务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殡葬业的教育培训,有50多所院校,可以培养殡葬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以纽约迈克利斯特殡葬教育学院为例,其办学宗旨可以明确概括为履行专业教育的义务;提供现代化殡葬服务行业的全套课程,为学生提供从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鼓励学生以专业的精神从事神圣的殡葬服务工作,教育学生要有崇高的职业操守,尊重死亡、抚慰生者;提供继续教育服务;进行新科技研发;提供考取执照的培训及服务。日本设有殡葬学院(系)的综合大学就有6所,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中,生死学课程成为一门通识课程。
二、高素质殡葬人才短缺
《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殡葬服务机构达4043所,殡葬服务机构职工为8.0万人。2018年,我国死亡人口为993万人。根据中国老龄委预测,未来我国老龄化人口将以3.28%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最终在2050年左右到达峰值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5%。之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4亿左右,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面对每年死亡人口近千万、治丧亲属上亿人的现实,殡葬专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素质的殡葬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上海市殡葬管理处课题组201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殡葬单位普遍存在员工学历水平低的问题。无论是殡仪馆、公墓还是骨灰堂,其在职员工学历普遍以中专以下为主。特别是公墓和骨灰堂,中专以下学历员工占员工总数约达60%。殡仪馆的学历整体高于公墓,然而本科学历员工也仅占员工总数近20%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不足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殡葬行业由冷转热已成为社会现实,人们对殡葬服务的需求也从普通的处理遗体上升至更高层面的精神抚慰。殡葬的社会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长期以来,殡葬行业的人才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起步于中专程度,终止于大专水平,再辅之以职业培训的殡葬教育体系,远不能满足现代殡葬对殡葬人才队伍的结构化需求。为满足差异化的殡葬服务需求,我们应对殡葬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升要求。
三、未来殡葬教育的发展趋势
殡葬行业正从传统型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暖民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智慧殡葬等已经成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完善殡葬领域制度建设、提升殡葬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殡葬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的使命要求。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指出:“殡葬改革本质上是一场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特殊文化活动。深化殡葬制度改革,必须尊重逝者、尊重习俗、体现人性,从单纯追求遗体处置(火化)向推行葬法与葬礼改革并重转变,从注重物质和厚葬向注重精神和文化传承转变。”作为促进殡葬改革的重要力量,未来殡葬教育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培养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殡葬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改革创新,为我国殡葬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解决我国殡葬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问题。殡葬学科的科学和技术基础已经具备,成立专业的条件业已成熟,殡葬高等教育获得全面发展成为必然。2020年4月,上海开放大学首届殡葬行业学历教育本科班正式开班,经过两年半的在职学习并通过总计20多门课程的考核后,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将获得本科学历证书,符合条件并通过论文答辩的,还可以获得上海开放大学颁发的法学学士学位。相比较而言,美国殡葬教育已有百年历史。美国中部殡葬服务学院(Mid-America College of funeral service),前身是始建于1895年的肯塔基殡葬学院。学院开设殡葬服务管理专业,完成四年的学业后,颁发学士学位证书。专业包含死亡学、殡葬服务的跨文化理解、工作场合的沟通、殡葬服务的餐饮服务和活动策划、殡葬服务市场营销等殡葬核心必修课程;绿色殡葬服务中不断变化的景观、冲突管理与谈判、终生发展、应用临终学、死亡陪伴等选修课程。从殡葬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来看,殡葬技术与管理的相关专业将在高等教育中获得进一步发展,所以有理由期待中国殡葬高素质人才的涌现。
二是为殡葬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在实现殡葬事业改革行稳致远的过程中,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力量,应该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尤其是针对当前殡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殡葬设施规划、殡葬设备研发、防腐整容技术提高等,应加强殡葬政策理论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为行业进步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17年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在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双方将合作开展殡葬相关领域的博士后人才培养。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殡葬高级科技文化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殡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我国殡葬事业发展走向新高度。
三是凸显生命文化教育功能。殡葬教育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操守,尊重死亡、抚慰生者,以满足公众“以人为本”的殡葬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生命文化研究与传承,承担起为公众开展生命文化教育的社会责任,让更多人获得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弘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文精神。通过举办殡仪馆、公墓、殡仪服务站的“开放日”“体验日”,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殡葬观,深入思考“人生两问”——人死后究竟该留存什么?不留存什么?从而引导群众能够以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式寄托哀思、弘扬孝道、传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