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清明祭扫社会性强,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性的重大活动,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是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清明期间,数量庞大的人车集中出行,人员高密度聚集,容易引发道路交通拥堵、火灾、踩踏等安全事件,而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清明祭扫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如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对上海殡葬行业服务管理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上海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聚焦特殊群体的祭扫服务需求,充分发挥清明节工作指挥部联防联控作用,精细策划,精准施策,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的双安全。
一、背景情况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年清明节前后上海都有数百万人次的出行扫墓和踏青,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和安全防范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
一是祭扫服务保障和安全防范压力大。上海共有经营性公墓(骨灰堂)54家,承担了上海绝大部分安葬和祭扫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清明期间落葬祭扫尤为集中。以2019年为例,清明期间(3月30日至4月7日),全市累计接待祭扫市民630万人次,祭扫车辆85万辆,落葬10178穴。祭扫人数最多的公墓嘉定区松鹤墓园来园祭扫人数突破40万,车辆5万余辆,管理要素体量大、难度高、情况比较复杂。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清明期间业务量和工作压力显著提升,以平时的人员和物资配备不能满足清明期间的需求,很难实现对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和安全防范的全面管理。此外,清明祭扫是一项城市管理的系统工程,涉及道路、卫生、治安、消防等多个部门,这些方面同样需要高度关注,仅靠民政一个部门很难实施完成。
二是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举全市之力开展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虽然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上海作为国际化的特大型城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上海“战疫”大考中极其重要、极其迫切的问题。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正常丧事办理、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遗体处理以及清明祭扫成为殡葬行业疫情防控三大关键点。正常丧事办理是刚性的殡葬服务需求,由于殡葬服务场所空间密闭、人员聚集,极易引发交叉感染,清明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也存在一定的疫情传播风险。同时,在妥善处置新冠肺炎患者死亡遗体处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的疫情防护工作,防止处理患者遗体引发疫情在殡葬服务场所的传播。
三是部分市民群众清明期间祭扫意愿强烈。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庭共同记忆,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广大市民高度关注疫情期间关于清明祭扫的政策规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强烈的现场祭扫意愿。特别是像丧偶的孤寡老人、失独家庭等特殊人群对现场祭扫的意愿非常强烈。从人性化的角度,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尽最大可能地予以满足,体现出政策的温度。
针对上述形势任务特点,上海民政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清明祭扫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结合上海实际,在清明期间实行预约落葬和对确需现场祭扫的个别市民实行预约祭扫,并在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推出集体祭扫、网络祭扫和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群众的祭扫服务需求。
二、主要做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殡葬服务单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服务保障,祭扫活动全程受控,未发生人员高度聚集、突发安全事件和重大社会舆情,实现了安全、文明、有序的工作目标。
2020年清明祭扫高峰期间(3月28日至4月12日),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累计提供预约祭扫名额143.22万个,实际预约101.7万人,现场接待预约祭扫市民96.85万人(同比去年减少了85%),预约落葬4673穴(同比去年减少了54%)。此外,清明祭扫高峰期间,市民通过网络祭扫117.39万次,各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提供代客祭扫服务4.53万次。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均举办了集体祭扫仪式,为不能现场祭扫的市民表达思念。
(一)迅速响应,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民政部和上海关于做好民政服务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市民政部门第一时间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市殡葬领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强上海殡葬领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防止殡葬服务单位疫情传播,确保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人身健康安全。
一是规范遗体接运和火化工作。确定上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含疑似)遗体处置工作由益善殡仪馆负责,与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消毒、接运、隔离、火化等程序严格按照《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死亡遗体处理规范》执行,确保遗体依法依规尽速火化。
二是加强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安全防护。各殡葬服务单位积极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采取严密卫生安全措施,为殡葬服务人员配备口罩、消毒液、测温枪等必要的防护设备,所有工作场所严格进行必要的消毒,保持设施通风,对一线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和日常体温监测。
对于丧事活动的办理,上海各殡仪馆在接受遗体公开告别仪式预约登记时,主动劝导丧属不举行遗体公开告别仪式,以减少人员聚集;丧属已预约登记的,殡仪馆也尽力劝导取消;丧属仍坚持举行遗体公开告别仪式的,殡仪馆严格控制参加人员规模,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单位采取措施减少祭扫群众聚集,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及自身设施场地、防控条件等情况,制定详尽具体的方案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处置流程,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联防联控,充分发挥清明工作指挥部枢纽作用
上海于2008年成立了市清明节工作指挥部,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总指挥,统筹协调开展全市清明(冬至)祭扫保障工作,成员单位包括公安、文明办、交通、应急、新闻宣传、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消防、城管、气象等部门,各区、街镇均成立了相应的清明节工作指挥部。
一是制定周密工作方案。市民政部门制定《2020年清明祭扫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今年清明祭扫的工作举措,提出加强清明祭扫联防联控、完善祭扫服务保障措施、做好预约落葬和预约祭扫服务、加强殡葬服务单位内部防控、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会同公安、卫生防疫、应急等部门督促各区、各殡葬服务单位认真落实“一镇一方案”“一园一方案”,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和接待服务措施。
二是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借助清明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联防联控,公安部门协助殡葬服务单位做好祭扫人员进出秩序维护,疏导祭扫车辆,控制聚集规模,维护治安秩序,及时处置安全突发事件;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对殡葬服务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检查,协助做好发热病人医疗救助工作;新闻宣传部门协调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祭扫防控措施和移风易俗宣传;消防部门协助殡葬服务单位做好防火安全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殡葬单位周边无证商贩的管理;绿化市容部门协调及时清运祭扫垃圾;气象部门提供清明祭扫天气预报信息。
(三)因时制宜,推出两项预约和三项便民服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今年上海清明期间实行预约落葬,对个别确需现场祭扫的市民,实行分时、定量预约祭扫。为更好满足无法到现场祭扫的市民群众的祭扫需要,在全市54家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推出了集体祭扫、网络祭扫和代客祭扫三项便民服务措施。
1.预约落葬。清明期间(3月28日至4月12日),对确有落葬需求的市民,由公墓实行预约落葬,严格控制落葬参加人数,每户不超过10人。此外,清明期间,到殡仪馆或骨灰堂办理骨灰领取、寄存的,告知市民事先通过电话向相关殡仪馆或骨灰堂了解注意事项,并办理好预约登记手续。
2.预约祭扫。各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根据本单位疫情防控需求和安全保障实际能力,科学确定疫情期间的每日最大承载量,按照限流、分时、定量原则做好预约和保障服务。自3月26日8点起,由各经营性公墓(骨灰堂)提供清明期间(3月28日至4月12日)预约祭扫服务,每天分为8-10时、10-12时、12-14时、14-16时四个时间段。个别确需现场祭扫的市民,通过各经营性公墓(骨灰堂)微信公众号的预约祭扫功能,自行或由亲属朋友代为预约,登记个人信息和参加人数,选择祭扫日期和时段。预约成功者凭电子凭证,依照预约确定的时间入园祭扫,最多携4位亲属同行。入园时,市民须出示电子预约凭证、绿色随申码,配合做好体温测量,全程戴好口罩。
3.三项便民服务。“集体祭扫”是各公墓在清明期间为安葬在本园区的逝者举办一场集体纪念仪式,参加人员为公墓工作人员;“网络祭扫”是各公墓在各自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网络祭扫平台”,市民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平台后祭奠亲人;“代客祭扫”是各公墓安排工作人员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擦拭墓碑、鞠躬行礼、敬献鲜花等服务。上述三项服务中,前两项为免费;“代客祭扫”适当收费,最基本的套餐服务价格为35元,全部实行价格公示。
(四)把握重点,不断强化清明祭扫活动管理
一是加强现场管理。对个别确需现场祭扫的市民,在殡葬服务场所入口及周边强化引导管理,增配人员加强引导和巡查,严格落实场所清洁消毒、祭扫人员健康监测、限流管理等防控措施,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切实保障市民群众和殡葬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是加强特情处置。按照《上海市2020年清明祭扫工作方案》,加强对“出现拥堵”“未经预约擅自前往祭扫”“不配合防控检查”“发现发热等症状者”等情况研判。针对未经预约自行前往现场祭扫的市民,各殡葬服务单位都制定了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方法和流程,加强人员配备,完善防护设备设施,设置便民服务站。在优先满足预约祭扫人员的情况下,视墓区人流量情况,如有空余可满足未预约群众的现场祭扫需求;当墓区人员达到单位最大承载量,实行“安全承载力”管理,柔性劝导市民返回;如市民坚持入园祭扫,须在便民服务站等候,待人流量下降后有序进入现场祭扫。
三是加强舆情应对。由于清明节小长假预约祭扫接待量与市民需求可能存在缺口,为避免引发较大的负面舆情,民政部门主动配合市委政法委、信访办、网信办,加强研判监测,及时妥善做好突发舆情处置和社会稳定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充分发挥政务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网站等平台作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宣传疫情防控和祭扫服务管理政策措施,主动对接新闻媒体,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各类群众投诉和反映,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排查、第一时间化解,防止问题发酵和矛盾激化;对待公众关切的问题,紧紧依靠网信和新闻等部门,及时、主动释放权威之声并持续报道,打消公众疑虑。
(五)顺势而为,大力推进殡葬改革和移风易俗
一是创新祭扫方式。为了做好防疫工作,殡葬服务单位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方法,有效控制了现场祭扫人员的数量,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员聚集。积极倡导群众采取网上祭祀的方式寄托哀思,同步做好资源整合,对现有殡葬服务网络平台进行开发和创新,推出的网络祭祀、“云”祭扫、代客祭扫等举措成了今年清明祭扫的主推形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群众不能现场祭扫的遗憾,使网祭的社会认知度、群众参与度和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既满足了群众祭扫需求,又顺应了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
二是创建无烟墓区。针对祭扫活动中焚烧锡箔、纸钱等行为,上海于2015年开始倡导推广“无烟墓区”建设。在经过几年的探索推进后,“无烟祭扫”在市民群众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今年清明祭扫期间,上海全面推行“无烟墓区”建设,通过“鲜花换锡箔”、设置“无烟服务点”“绿色盆景”等其他生态祭扫产品折价换购服务等措施,引导市民自觉认同和接受无烟祭扫的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仅清明小长假三天,全市各公墓、骨灰堂就通过鲜花换取锡箔6755份,绝大部分市民群众自行携带鲜花祭扫,现场秩序良好、环境整洁、服务到位。
三、经验启示
今年清明祭扫,上海实行“一个倡导”“两个预约”“三项服务”和“推广殡葬文明新风尚”四项措施,均达到预期效果。一是市民群众普遍理解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尽量不去现场祭扫,今年清明祭扫高峰期祭扫人数较去年同期减少了85%;二是预约落葬、预约祭扫行之有效,全市实际预约数略低于额定数,达到了控制总量、分时错峰的目的,市民群众反映现场祭扫秩序良好、环境整洁、服务到位;三是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深入人心,各公墓开展的集体祭扫仪式得到市民肯定,市民网络祭扫数达到清明祭扫总数的55%,代客祭扫数达到4.53万单,大部分市民开始接受新的祭扫方式;四是推广殡葬文明新风尚成效显著。近年来上海大力倡导清明祭扫与传承逝者精神文化相结合,创新推出无烟祭扫、集体祭扫、云端祭扫、代客祭扫、分时祭扫等举措,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将倚重实物实地祭扫转变到传承慎终追远的优秀文化上来。在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祭扫方式开展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得出如下启示:
一是殡葬工作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殡葬是社会服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送别每个人走向生命终点的最后一站,最能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兜底保障的终极关怀,也最能体现家人对逝去亲人的感情维系。做好殡葬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高度聚焦群众殡葬需求方面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需,更好地满足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殡葬需求。
二是殡葬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是殡葬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针对今年清明祭扫面临的困难矛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清明工作作出批示,分管市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力量,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对确保疫情防控和清明安全有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各级民政部门只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自觉把殡葬工作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把殡葬工作作为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才能在大局中把准方向,找准定位,抓住机遇,主动作为。
三是殡葬工作必须持续深化改革创新。虽然近年来上海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今年突发疫情给殡葬工作带来的“大考”,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群众的殡葬观念仍需引领,传统的服务模式亟须创新,殡葬改革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必须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机遇挑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推进殡葬改革,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丧事简办、网络祭扫、居家怀念、鲜花祭扫等殡葬文明新风尚的宣传,努力培育和推广文明现代、简约环保的殡葬礼仪和治丧模式,将今年清明祭扫举措固化延续,把好的经验做法变成长效机制,引导市民逐步转变殡葬观念和祭祀习惯,不断推动殡葬改革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