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长友
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之上,人类首次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该理念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续发展这一角度来阐述问题的。这个问题固然重要,但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非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层面。大到社会、小到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都必须源源不断地投入智力资源,才能确保其不断发展进步。发展是具有确定内涵的,对殡葬业来说,它包括行业规模的扩大,服务品类的增多,服务质量与标准的提升,运用技术的现代化和智能化,以及民众对殡葬服务满意度、获得感的提高等诸多方面。有效推进殡葬行业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殡葬业大量智力资源的投入。这些智力资源不可能从天而降,只能来源于现实的教育。
一、实施人才教育战略,实现殡葬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决定性因素。这不是出自一般逻辑推理得到的命题,而是已被众多人类社会历史事件所一再证明的事实。当一个国家因战乱、动乱而导致民众教育缺失,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人们智力和道德方面的损害和缺失,就会从各个方面显现出来,而影响的时间远不止几年,而是十几年甚至整个时代。所以今天有人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实是具有深意的。
就殡葬业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存在,二是在持续存在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前者是维持,后者是提高,是可持续发展的本意。只有作为第一资源的人力、人才资源的大量涌现,才能实现殡葬行业更上一层楼,实现现代化转型。加强殡葬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殡葬业的教育培训,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大事。
教育兴则行业兴。教育是一种创造力,是滋养多种创造力的母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在于教育是智力资源的倍增器。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可通过教育传播为十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共享,不仅同时代人可以获取,还可以为后代人共享与发展。孔子智慧超群,六艺之术无所不精。他不是囿于自己独有,而是积极推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并且周游天下推行伦理道德教育,终至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今天我们不是强调孔子推行教育的具体内容,而是倡导孔子及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有识之士重视教育,崇尚人文化成,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把教育置于治国安邦兴业重要位置的先进思想和卓越理念。
二、瞄准行业特点,实施综合教育
我们讨论教育问题是立足于殡葬业的视角,针对的是殡葬行业教育,既关注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殡葬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问题,也关注殡葬业如何实施专业技术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问题。作为殡葬业的行业性教育,强调各岗位齐头并进,实现全岗位覆盖综合性,学校教育则侧重于专业性。行业教育与院校教育在教育方针、培育对象、业务水准及人才知识结构上有显著差别,因此,殡葬业既应从高等院校的殡葬专业教育中获取人才,又应从行业自身组织的综合教育中培训人才,发现人才,提高人才素质。
行业教育的综合性特点是出于行业“担负时代使命,适应服务对象要求,推进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心选择教育途径。殡葬业对本行业进行综合教育是基于以下三个行业特点来展开的:
一是多门类。殡葬业是由殡仪、火化、丧葬、墓园、殡仪产品生产销售、殡葬科研、殡葬文化研究等多个系统构成,拥有近50种岗位,服务于民众殡葬活动的各个环节,涉及科技、文化的类型各不相同,且相去甚远。即使高等院校的系统教育也难以应对殡葬服务业各个岗位的要求。所以实施综合教育就是要形成以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为骨干,辅以多种形式的殡葬行业培训为补充,有缺必补,应训必训的格局。如此一来,殡葬业既可从高校院校不断获取高端专业人才,又可以通过自身业务培训造就各岗位业务技能合格的操作型人才,这是既现实又合理的行业教育方案。
二是多途径。任何行业的教育都不能仅仅依赖院校专业教育这一条途径。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的获得应是多途径,多管齐下,多策并施,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院校教育外,还有岗位实践成才、业内组织的业务培训和自觉钻研提高等。即便是来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也未必专业对口,很难在短期内成为殡葬服务的行家里手,必须要经过工作中的实际操作、反复演练以及与各个岗位的磨合,才能最终成为优秀的殡葬工作者。这其实是院校教育与岗位训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也说明行业教育应是综合教育。
把工作岗位变成有效的培训场所、成才基地,需要在业务思维之外强化管理者、岗位操作者的教育成才思维。工作者仅仅拥有岗位业务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自觉地意识到岗位应具有教育培训及提升发展功能。有了自觉的岗位教育意识,还需进一步创造岗位教育培训的氛围,找到岗位培训的方法。熟练掌握技能的先来者应发挥“传帮带”的先导作用,后来者则强调“学赶超”。这几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掀起学习上海工匠王刚、徐军的热潮,这是行业内的人才培训,也是行业教育很好的一种形式,这一活动营造了浓重的学工匠、当工匠的氛围。虽然王、徐二人都经历了高等院校的教育,但他们真正的业务技能,主要是在现实岗位和严格的自我研习中培育成长起来的。总而言之,正是教育的多途径造就人才,实施行业的综合教育,才涌现出更多的行业英雄。
三是多层次。行业的综合教育具有层次性。行业教育不是以追求教育对象的高学历为目标,而是追求教育对象对其所在岗位的适应性为目标。岗位操作的难易及其要求的技术技能的多少,决定了岗位培训的层次性。当高则高,不求虚高。同时也就造成了行业职业教育由低到高的系列。
行业综合教育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防止在人才培养上的急功近利。教育是需要持续投入的,而且这一投入与产出之间有一个转化周期和时间差。很可能这一任领导对教育的投入直至下一任领导才能获得相应回馈。二是防止唯学历思维。诚然,现代社会重视学历,但在职岗位培训,行业的综合教育与此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因为学历的认定与否对行业综合教育有任何懈怠。
三、发挥三种机制作用,推动殡葬业向教育型转变
近年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组织纷纷提出向教育型转化的设想,有的已付诸实践,除了为民众提供各类殡葬服务以外,还向公众提供诸如生命文化等内容的教育,对传播现代殡葬文化,推进市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殡葬业及其下属各企事业组织能顺时应势,把教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一种开放的态度,是一个好的开端。对此,我们应该看到,殡葬业向教育化转型,既是对外部公众进行教育的转型,也是对内部职工进行多层次教育培训的转型。
殡葬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其实都有三重意义,既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平台,又是实施业务培训的讲台,也是职工在实践中自我发展的课堂。虽然每个岗位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对人员素质要求不尽相同,但这三重意义是共同的。
殡葬业由传统的服务型向教育型转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都进行大大胆探索。为了推进这一转型,发挥殡葬业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为本行业培养各级人才,应发挥三种机制的作用:
其一,启动联合办学教育机制。
行业可分,战略需合。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殡葬业的高端人才应借助高等院校来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殡葬业与大学的联合办学,实质是跨行业的战略联合,启动了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双元制模式。这种机制,对高等院校来说,培养对象更明确,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对殡葬业而言,借高校成套教育资源,为本行业培训人才,是开启了人才获取与提升的新通道。
4月4日,上海市首届殡葬行业学历教育本科班暨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开放大学联合举办2020年春社会工作(生命教育)专升本开课仪式,在上海开放大学官网首播。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分别致辞。曾群副局长指出:殡葬是关系每个家庭的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办好群众“身后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殡葬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力量,需要全社会共建共治共同努力……网络化成人教育资源培养高层次人才,助力殡葬业现代化转型。
联合办学是一条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战略资源互补,关键是找准联合对象以及联合的具体内容。
其二,形成在职培训机制。
教育是企业管理的七大职能之一。对在职的职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培训,提升其岗位操作能力及全面素质,这是提升每个工作者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功能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实的职业岗位要变成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平台和讲台,同样需要有一个教育转型,形成活跃的在职培训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通过岗位培训提升职工业务技术、技能列入岗位规范。职工的技术职能、全面素质的提升既是职业的要求,又符合职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列入岗位的规范要求体现了规范的严肃性,也是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职工应能理解、接受。
二是在岗位服务期间,要充分创造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多搭建各类竞争、评比、文创、议论的平台。在搭建平台时,应有教育思维,培养人才的眼光,把每项活动变成高效的教育课堂。如果缺乏缜密的教育思维,把活动变成常规的走过程,其教育功能便会大打折扣。例如插花花艺竞技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但如何更具有教育性,让更多殡葬职工了解插花花艺知识,这就值得进一步探讨。竞赛只是要求摆出插花样本,然后对着作品本身评比、授奖,对教育而言,这显然缺少了一些重要环节。那就是应该由每个插花师明确写出创意、主题、所用花卉名称、数量、造型特点。因为文字表述为后来者更加清晰准确地领会插花作品表达内涵提供了便利,从而可以成为教育的样本。
人们平时策划的各类活动并不少,但每一项活动的教育、传播效果究竟如何?能否成为一次成功的教案、教材的范例?这就是教育思维,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
其三,促进岗位成才和自我提升机制。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我们应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学习型人才。一个人结合岗位实践,通过自我设计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总结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科技水平。现代通信技术发达,文化技术传播途径众多,更为职工自学成才提供了方便。作为基层殡葬组织,不可能经常对每个人集中培训,有些特殊岗位依靠自我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可能是常态。对于能够获得培训机会的人,要敦促他们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作为组织,应关注、掌握员工自我教育提升的状况,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员工自学成才的评审认定机制。承认他们自我教育、提升、成才是对殡葬组织的贡献,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