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盲杖视障自主生活训练 (2022-10-09 )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市民政局社会建设处继续开展“市民政局支持局管社会组织参与民政治理创新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局管社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民政领域的社会治理创新。活动收到了39家局管社会组织申报的有效项目共57个,涵盖为老、助残、济困、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我们从中择选十个优秀案例分期介绍,期望它们可以成为燎原之火,带动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从而织起创新互助网络,形成深度聚焦的议题,帮助解决更多社会问题。

金盲杖视障自主生活训练

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

项目亮点

助盲盲助:视障志愿者成为导师,帮助其他视障人群,提升他们自主生活能力。

一、视障者,独立出行的导师

在我国,多数视障者的出行需要依靠亲友的引领,也有一些视障者使用盲杖独立出行,极少数视障者使用导盲犬出行。考虑到双方的时间必须吻合,请人引导并不能满足视障者的即时需求,而导盲犬数量少、经济成本高,使用盲杖定向行走、独立出行就成了最经济方便的选择。

尽管过去我国为至少50万视障者进行了定向行走培训,但依然只有少数实现独立出行。影响视障者独立出行的因素有两个层面,即社会环境层面和个人层面。社会层面是设施的无障碍和人文环境,个人层面就包括技术和心理。

经过四年多的技术研发和实践,金盲杖已经形成了一套由视障者担任导师、非视障者担任助教,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倡导环境改善,助力视障者实现独立出行的沉浸式独立出行训练营模式。在以往的训练营,90%以上学员在训练营结束时,能够自信、独自前往训练举办城市的随机地点进行出行打卡。

视障导师不仅通过言传身教将独立出行的知识和技术讲解并传递给其他视障学员,更重要的是他们帮助视障学员更好地接纳自己,帮助他们成为社群一员,并分享自己的社会经验。这是金盲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过去4年,金盲杖通过19个训练营只招收了238名学员,训练营的筛选录取率为10%左右。相对于中国一千多万的视障者,目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同时, 由于视障者居住分散、出行不便,多数人都无法离开家上千公里来参加训练。基于此,项目需要培养视障训练师和非视障助教,以便金盲杖沉浸式独立出行训练营的技术和运营模式能够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让更多视障者在本地就能获得金盲杖的训练支持。

二、出门自由的视障者成为视障独立出行训练师的蜕变

金盲杖沉浸式独立出行训练由视障者担任导师、非视障者担任助教,通过提升个人能力、倡导环境改善,助力视障者实现独立出行。

首先,项目在金盲杖现有培训体系下,进行培训师的课程优化,并合基于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地域特点所带来的需求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1. 沉浸式的导师训练学习

10名视障导师和非视障助教接受至少6天5晚连续性的培训,内容包括:视障者心理、身份认同、出行技巧、礼仪、科技辅具以及教学教法等。训练营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实用性和实操性。

2. 视障导师通过讲解、指导学员练习定向行走

具体包括在盲杖使用、路标与线索、导航使用、心理地图等课程中,由视障导师带领学员在小区、街头、公交、地铁、过马路等真实的出行环境里,学习独立出行的技巧,提升定位定向、盲杖使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视障导师也练习与明眼助教配合完成独立出行知识讲解和技术指导。

3. 导师为视障营员提供视障社群人的同伴支持

通过残障意识、经验分享等课程,视障导师进行实践,向20名视障学员分享独立出行技术,更身体力行地传递独立生活的精神和意义,使得学员获得经验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来自视障社群同伴给予的力量。

4. 个案陪伴服务和后续督导

每一名潜在视障训练师接受个案评估,包括视力状况、视觉使用和出行能力测评等内容,并配备陪伴式导师服务。训练营结束后,项目组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手段,对视障训练师的实训进行反馈,陪伴其提高出行及教学能力。

三、搭建“视障导师-明眼助教-影子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独立出行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康复领域的定向行走,视障社群的身份认同, 个案需求和服务递送,分布在不同领域的技能、意识和通识培训被有效的整合协同。

金盲杖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下开展相关训练,即生活化训练内容,又进一步挖掘视障者更多的服务需求,增加视障者的出行意愿和能力。

不同于以往视障服务是由明眼人主导,金盲杖将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调整为视障训练师主导、明眼训练师协助,实现感同身受和同理心的具体应用。

100%的营员在入营和出营问卷自评估中表示收获了独立出行的信心。90%以上的营员完成了训练营中级考核,能够独立前往训练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打卡。80%以上的营员可以完成营后全程微信群21天视频打卡,分享自己在营后出行中的收获。80%以上的营员出行方面可以初步独立,能够顺利在小区附近散步、购物等。约有20%的营员在训练营结束后重新复学找到工作,获得了全新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