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做客“2024民生访谈”,聚焦民生话题——

换成香囊,老人家乐呵呵地戴上了!

2024-04-16    作者:本报记者 吴 玮 吴汝琴

  强化养老床位的功能性,今年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建设指标从往年的2000张增至3000张;开展养老机构升级改造,增加双人间的供给;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养残照护单元”的试点工作;调整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对困难群众加装电梯给予相应补助……昨天上午,市民政局局长蒋蕊走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24民生访谈”直播间,细致介绍今年上海民生工作中的重点,并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相关民生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今年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00张

 

  今年,上海新增养老床位的建设指标从往年的5000张减少至4000张;新增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建设指标则从往年的2000张增至3000张。蒋蕊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养老床位的建设总量矛盾已不再那么突出,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养老床位的功能性,特别是要加快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建设。“上海高龄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认知障碍,特别是中重度的老年人不适合在家照护,因此我们要加快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建设,这是目前养老床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在强化养老床位功能性的同时,也要强化养老床位的可及性。上海从2019年底开始试点家庭照护床位,依托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家庭照护为基础,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使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类机构”专业服务。“比如家里两名老人,一位需要照护,另一位尚能自理,对他们而言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就不那么迫切,但又需要得到专业照护。这时,机构就会向老人家庭输出一个团队,老人是需要24小时照护,还是只要晨间护理或晚间护理?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目前,全市已有近3000名老年人购买、体验了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

 

  年内开展“老养残照护单元”试点

 

  “老养残”家庭是指老年人抚养已经成年但因残疾而生活无法正常自理的子女。这样的老年人大多不舍得将子女单独送到机构,但自身又无力照护,因此非常渴望能与子女入住同一机构相互照应。

  蒋蕊透露,市民政部门计划年内在养老机构中开展“老养残照护单元”的试点工作,在各区选择合适的养老机构设置专门单元,面向“老养残”家庭,为他们营造家庭式住养环境,提供相应的服务。

 

  养老机构开展常态化“短托”与“试住”

 

  为了满足老年人因住家保姆等家政服务人员过节休假、出院后需要短期专业护理服务以及其他原因等需要短期托养照护的需求,本市已遴选了一批优质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开展“短托养老”服务项目,并通过“上海发布”“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公布机构名单。据悉,今年春节前后,全市共有164家养老机构开展了“短托养老”服务项目,近600名市民进行咨询,其中132名老年人实际入住。蒋蕊表示,今后“短托养老”服务将常态化开展。

  同时,为了消除老年人想入住养老机构,但又怕生活不习惯的担心,上海在部分养老机构推出“试住体验”活动。如,上海众仁老年养护院面向有护理需求的失能老年人家庭开展了“3天2晚试住体验”活动,邀请家属带着老年人一起试住。活动刚开始,就有4位老人进行试住体验,还有14位老人实地参观后很满意,直接办理了入住。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后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越来越高,很多人既想享受机构内的专业护理,又希望能最大限度保障私密性。“在目前床位总量相对比较宽裕的背景下,我们鼓励养老机构对房型作适当调整,多发展一些双人间。”蒋蕊认为,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养老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机构在专业服务上要进一步细分,才能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常精细的服务。

 

  推进养老院智慧程度整体提升

 

  智慧养老院的建设同样体现了机构专业服务的精细化。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的日常起居、陪护互动等,有智慧“助手”来关爱;求医配药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足不出户”……去年,全市首批36家“智慧养老院”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至2025年底,本市将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

  在市民政局出台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中,智慧入住管理、智慧餐饮管理、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生活照护、智慧安全防护、智慧管理运营六大板块被列入其中,涵盖了老年人生活和养老机构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

  对此,蒋蕊表示:“智慧养老应该无处不在,尤其应该体现在小细节之上。”比如有一家养老机构,将防走失芯片放进了香囊,而不是冷冰冰的手环中,老年人的排斥感大大降低,乐呵呵地戴上了。

  蒋蕊还表示,智慧养老的建设需要不断迭代更新,民政部门会加大力度,让上海养老机构整体的智慧化程度持续得到提升。

 

  社区助餐有望打通人户分离补贴区域障碍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长者食堂350多家,加上遍布村居的助餐点,每天助餐供应量已达20万客。今年3月,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除了提出重点建设社区长者食堂、合理布局老年助餐点之外,还鼓励社会力量、社会餐饮单位加入,比如在饭店设置一张长者餐桌,开放社会餐饮资源,增加供应量等。

  蒋蕊介绍说,今年本市还将解决人户分离的老年人享助餐补贴的问题,老年人可以在其所在的居住地申请办理助餐卡,享受相应补贴,“通过后台打通助餐结算,让老年人能够更加方便地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热乎饭”。

 

  上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放宽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低保制度、最早实施城乡低保统一标准的城市,近年来,上海不断完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尤其是做好对困难家庭的经济状况评估认定,确保对象认定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救助成效精准。

  今年4月起,新出台的《上海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正式实施。据蒋蕊介绍,新《标准》着重对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中的货币财产标准作了调整。将低保家庭人均货币财产标准从原来的定额“低于3万元”,修改为“低于24个月本市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人均货币财产标准从原来的定额“低于5万元”,修改为“低于36个月本市同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货币财产标准,按照原有机制,参照低保边缘家庭执行。

  蒋蕊提出,此次调整最核心的变化在于标准不再是固定的数字,而是与低保生活标准挂钩了,今后标准将随着低保生活标准动态调整,使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及物价变化等相适应,从而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都能进入救助门槛,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助尽救助。

 

  困难群众加梯也能获得资金扶持

 

  近年来,上海许多旧住宅都启动了加装电梯项目,政府补贴一点,居民再拿出一点。“我们曾碰到这样一个情况,一个楼栋里有一户低保家庭,需要承担的加梯费用大概在四五万元。但这个家庭的货币资金可能也就这么多,这笔费用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很困难。”蒋蕊说,为了帮助符合加装电梯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群众顺利加装电梯,今年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开展本市困难群众加装电梯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市民帮困互助基金会的社会慈善资金,为有困难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在加装电梯项目中提供资金扶持。

  目前,经初步排摸,全市大约有100户低保困难家庭涉及居民楼加装电梯,平均每户需要费用在5万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支持和改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

 

  三胞胎家庭生活补贴政策调整

 

  自1992年起,上海开始对生育三胞胎以上家庭予以帮困补助。今年该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和完善。

  该政策的补贴对象为本市户籍家庭、生育三胞胎以上(包括三胞胎)子女,子女均系本市户籍且在本市共同生活。子女年龄从原来的“不满十六周岁”或“年满十六周岁但均在校接受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调整为子女年龄“不满十八周岁”(年满十六周岁,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除外)或“年满十八周岁但均在校接受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教育”,可享受补贴。

  据悉,目前全市已有80多户家庭享受了三胞胎救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