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命最后的“摆渡人”

2024-04-08    作者:本报记者 彭 玥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殡葬人则是离星星最近的人。”电影《人生大事》中,殡葬从业者被称为“种星星的人”,这个职业也被赋予新的视角;电影《入殓师》中,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成为了一名入殓师,从一开始的恐惧、排斥,到最后从内心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尊严,从而喜欢上了这份职业。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批像小林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主动投身殡葬行业,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生信条给这个行业带来崭新的面貌,也让更多的人重新了解和认识了这个神秘的行业。清明时节,让我们走近从事殡葬行业的90后。

 

  以情动人,给亲属精神抚慰

 

  赵小凤至今记得,第一次靠近棺椁时,自己内心的恐惧。当一旁的师傅关照帮逝者穿好鞋袜时,她下意识地后退了好几步。直到师傅再次催促,她才鼓起勇气,按照师傅教授的流程,为逝者整理好了衣物。那次之后,赵小凤连着做了一个月的噩梦。直到一个月后,噩梦才奇迹般地消失了,她最初对这份职业的恐惧,也烟消云散。那一刻,赵小凤打心底里接受了自己是一个“殡葬人”。

  大学毕业后,赵小凤换过几份工作,学旅游管理出身的她,从事的一直是和快乐有关的职业,直到进入了益善殡仪馆。如此大的跨度,并不被亲友理解和接受。家人的怀疑、同学朋友的不理解,没有让赵小凤放弃,目睹了一场场特别的告别仪式后,她反而更坚定了,“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职业”。

  鲜花、儿歌、棺椁……那是一场为3岁小女孩准备的告别仪式。那时,作为礼厅服务员的赵小凤自己也刚刚做了妈妈。看到年纪这么小的逝者,她不禁替家属伤怀。仪式开始前,家属因伤心过度,无法与工作人员沟通交流,赵小凤见状便引导家属说出逝者生前的喜好,随后就用儿歌代替了哀乐,将糖果和玩具放进了棺椁。

  仪式中,原本应该致答谢辞的妈妈一直无法从悲恸的情绪中走出来,赵小凤便又提出,“如果你们不介意,我可以代替妈妈来致答谢辞”。整场仪式,赵小凤帮助家属完成了全部流程。直到棺椁火化时,小女孩的父母才对着赵小凤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并说道:“感谢你,让我们感受到了慰藉。”

  如今,入行7年的赵小凤非常热爱这份职业,她说:“在人生旅途的终点站,我们想给逝者最后的体面,给亲属最温暖的慰藉。”

 

  精心修饰,令生命更有尊严

 

  化学、医学、物理学、美容美发、器械设备……有一种职业,需要学习非常庞杂的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到不同的个案中去,这就是防腐整容。

  今年33岁的朱凯泉,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龙华殡仪馆从事遗体防腐整容工作,除了为逝者沐浴、更衣、化妆,他还要进行遗体防腐、缝合以及器官重塑等。这份在外人看来有点儿“恐怖”的工作,朱凯泉只用了短短一个星期便适应了。“有人说,从事殡葬行业也需要天分的,我大概就有。”朱凯泉笑着说。

  第一次感受到这份职业的重要性,是在满足了一位家属的特殊需求后。那是一位年迈的阿姨,由于遗体高度腐败,按照一般流程,这样的遗体应该直接火化。但家属却提出,希望给逝者穿好衣服。化妆班组商量后决定,满足家属的需求。那是朱凯泉第一次接触高度腐败的遗体,他轻轻地为逝者穿好衣服,给逝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那一次,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一次高难度的遗体修复中,朱凯泉和同事从选材、修复,到缝合,用专业的技能为逝者再造髌骨,花了11个小时,留给逝者完整的遗体,也留给家属圆满的告别。

  日常工作中,朱凯泉用热爱生活的态度精心修饰每一位逝者,“直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地学习。希望自己的技术越来越专业,让逝者走得体面,走得安详。”

 

  用爱发声,让送别更有温度

 

  “我觉得我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神圣。”1997年出生的韩栋既是殡葬队伍里的“新兵”,也是这个圈子里的“老朋友”。由于父母也从事殡葬工作,还在读书时的韩栋便跟随父母去过墓园,对那里的一切,幼小的韩栋并未感受到一丝恐惧。接下来的事情好像是顺理成章的,大学毕业,韩栋很自然地选择了殡葬行业,也得到了家里长辈的支持认可。

  起初,在昆山殡仪馆担任司仪的韩栋一直做着主持各类仪式的工作,直到有一天他得到了新的职业启示。那是一位抱着孩子遗像的年轻父亲,从沟通信息到举行仪式,这位父亲始终没有什么情绪。遗体将要火化时,父亲却突然冲向他的孩子,情绪瞬间崩溃。看到这一幕,韩栋才惊觉,很多亲属往往都是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在为逝者料理身后事,他们的伤心和悲痛,外人无法体会,“但我们殡葬行业的工作人员可以做些什么,让亲属在告别时减少遗憾呢?”

  抱着这样的信念,韩栋向所在的上海福寿礼仪公司申请调岗,成为了青浦殡仪馆拓展服务的工作人员,为逝者和家属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他们完成圆满的告别。不过,韩栋仍没有丢弃自己的老本行,在不久前的“百姓公祭日”活动中,韩栋主持了整场仪式。“作为司仪时,我也见证了一场场圆满的告别。”韩栋说道。

 

  耐心周全,保逝者平静安眠

 

  说起自己读书时的专业,郑滔笑了笑说,“主持”。然而,工作中的郑滔面对的则是一些“不能说话的人”。在滨海古园工作多年,郑滔从业务部调到了工程部,但他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墓碑和墓园。

  如今,郑滔的岗位更前置了,墓区应该如何规划、家属想给逝者怎样的安眠之地、哪块墓碑有了裂痕需要修复……有一次,家属提出,逝者墓碑周围的绿植长势不是很好,希望用自家的盆栽替换掉。可由于墓园沿海,园内的盐碱地并不适合所有的植被。郑滔耐心地与家属沟通解释,并按照家属的要求更换和修剪,看到最后的成品,家属终于满意地向郑滔表示了感谢。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让郑滔有了不少心得体会,他希望能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尽可能满足家属的需求,也给逝者最理想的安眠之所。

  选择进入殡葬行业后,郑滔并没有受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冷落”,“他们选择和我成为朋友,是从人品、爱好这些方面考量的,跟职业没有关系。”郑滔觉得,如今的年轻人有了新的生命观,对殡葬行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