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木偶戏,动手又健脑

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老年健康运动是“医艺结合”的新尝试,目前在黄浦区、闵行区推广

2021-09-21    作者:本报记者 吴玮

2021-09-22_162552.jpg

2021-09-22_162632.jpg

  

  “你看,动动这个手指,‘孙悟空’开始走路了,动动这里,就甩起了金箍棒。”在63岁的魏爱娣手中,依靠手腕和手指操控的“孙悟空”形态可掬、活灵活现。在第28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前夕,魏阿姨和9位同龄“小伙伴”一同在海上文化中心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出手掌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得台下观众掌声连连。

  当天,“改良”于世界级“非遗”项目漳州布袋木偶的多个手掌木偶戏,分别由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豫园街道以及闵行区虹桥镇的居民们演绎,展现出手掌木偶戏带来的健脑健身成果 。

  

  

  

  喜欢上“非遗”,结交好朋友

  

  

  “要记牢很多手部的操控动作,锻炼记性又锻炼了手部和脑部的协调性。”练习了几个月的手掌木偶,90岁的张玉英阿婆直言,自己很喜欢这个“新事物”。此次,她在木偶戏《智斗》中扮演“刁德一”,“这个戏我熟的呀,是沙家浜选段,我还会唱呢。”老人说,在练习木偶戏的过程中,她感觉脑部、手部、体力都得到有效锻炼,特别是手指活络了许多,记性也好了。难能可贵的是,她和搭戏的虞阿姨、陆阿姨还成了“忘年交”,“我们每天一道练习,一道聊天,开心得不得了。”张阿婆笑着说。

  家住闵行区虹桥镇的余建英阿姨也有同感,接触了掌上木偶后,越练越“扎劲”。“木偶头部颈部由木头制成,有点分量,要支撑好、平衡好,其实是很有难度的。”余阿姨说,刚开始练时,练得手酸不说,手中的“武松”时常路都走不稳,更不要提“打老虎”了,不过练习了以后,“武松打虎”的招式现在已是像模像样,让她小有成就感。“我们几个练了好几月了,都做好朋友了,平时一道跳广场舞,外出逛街旅游,老开心额。”一旁的杨秀珍阿姨说。

  

  

  

  学来“非遗”,简化后教老人

  

  

  “这个木偶戏通过伸直的食指控制木偶头部,大拇指张开控制木偶的右手,另外三个手指合作,操控木偶的左手。”木偶戏指导老师、来自上海心晴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社工陆玮东介绍说,此次表演的社区老人都是第一次接触掌上木偶,通过学习简化的木偶操纵动作,帮助老人锻炼手部和脑部,让末梢神经活动起来 ,促进大脑运动和身心健康 。

  漳州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是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指法细腻、表演丰富被誉为“掌中一绝”。此前,为了将非遗文化引入老年健康运动,相关社工团队专程赴福建漳州学习布袋木偶戏多个月。

  “专业的布袋木偶戏从起步到‘出师’至少要五六年时间,我们主要学习布袋木偶的操纵动作,将动作简化分解后,一一教会老人,然后再编排他们熟悉的剧目,让老人通过表演,锻炼身心手脑,也获得成就感。”心晴社区服务发展中心负责人叶文军告诉记者,此次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老年健康运动中,是“医艺结合”的新尝试,不仅是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了吸引老人们动起来,以防病健脑。

  “不少练习的老人向我们反映,经过半年来不间断的练习 ,有的常用药已经停服了,身体变得活络起来。”据介绍,目前这一健脑手部运动已覆盖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各居委,并在黄浦区豫园街道、闵行区虹桥镇进行推广 ,通过社区志愿者的学习和带动,也将运动和愉悦带给更多社区居民。

  

  

  

  链接

  

  今年9月21日是第28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据2020-205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情况预测研究报告统计:目前,中国超过145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相当于全球发达国家患者数量的总和,预计2050年患者数量将激增至3003万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在未来 30年内将大幅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