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他们就在身边

2021-04-22    作者:本报记者 吴汝琴

 

  2400多万常住人口,13亿平方米城市建筑总量,215个街道、乡镇,1.3万个住宅小区……如果把上海这座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社区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神经末梢。而全市5.3万名社区工作者,他们就扎根在基层社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首届“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听听他们在社区里的点滴故事。

  

  

   

“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再累也快乐”

  

  

  金山区亭林镇东新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王春欢是名“80后”,在村民们的眼里,这个姑娘身上既有韧劲,也有巧劲。东新村地处金山区亭林镇的城乡接合部,是典型的人口导入地区 ,租赁房屋数占总房屋数的58.5%。一直以来,村级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多、外来人口管理难、社会治安防控难等“老大难”问题相当突出。

  为了从根源上缓解这些难点,王春欢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旅馆式”管理服务新模式。她主动下沉埭头,与全村507位出租房屋房东“打成一片”,深入了解租客及房东租房模式、出租屋条件等情况。

  租客反映“租房难”,王春欢就主动与镇相关部门对接,寻求开设线上“旅馆式”房屋租赁功能,现在,外来人员通过“i东新”“亭林卫士”微信公众号即可查询全村出租房房源情况,在线上就能完成租住登记或注销。针对租赁房屋中“电瓶车停放、充电、室内使用明火”等消防安全隐患问题,推出“三色分级管理”房屋租赁验收制度,实行“红黄绿”统一挂牌。东新村“旅馆式”服务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被推广至金山全区。

  由于外来人口众多,去年新冠疫情暴发时,东新村经受了巨大的考验:辖区内来自重点疫情区的人员高达742人。自大年三十直至疫情缓解的58天内,王春欢带头坚守在疫情防控前线,每天对在16个值勤道口24小时轮值的志愿者们进行两次慰问,一天工作14小时以上已成了家常便饭。

  王春欢认为,“守护家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家支持,人人参与。于是,她通过外来人口的数据平台及时准确掌握了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动向,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对外来人员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闭环管理。她推出租赁房屋房东“0123”疫情防控工作法,即确保“0新租0疫情”,为房客开展1次防疫宣传,每天进行2次体温测量和2次房屋消毒,每天上报体温异常访客信息、消毒执行情况、新增访客数量这3件事。这套东新村“史上最严”工作法,让房东们个个都成为了“热线员”,形成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自己来守护”的良好氛围。

  王春欢说,做社区工作“累并快乐着”,“走在田间地头,看到居民们的笑脸,再累也是快乐的”。

  

  

  

“有事马上记、及时回、立马去”

  

  

  陆建华经历过3次“转身”:19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消防战士;13年后,他转业来到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又经过3年,他主动请缨到居委会锻炼。如今,他在杨浦区创智坊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

  2014年12月,初到社区的陆建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千头万绪”“一地鸡毛”。“社区事务琐碎、繁杂,要和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陆建华跟着居民区老书记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走到60年代厨卫三合一的老小区,把居民的需求和困难都写在本子上,记在心坎里。东郸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虽然地处五角场商圈核心区,但是房屋老旧,治安情况和卫生环境都不好,小区居民对这个初来乍到的“愣头青”都不看好,初下基层的他遭遇了不少“冷面孔”,但陆建华为小区做了不少实事:探头安装到位,居民笃定了;路口指示镜设置完毕,行人放心了;睦邻茶室装修齐整,老百姓有自己的会所了……看着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们竖起了大拇指。

  2017年2月,陆建华又从老旧小区“换防”到如今的创智坊开放式社区。社区环境变了,居民对小区的意见少了,但与商户间的矛盾多了。陆建华的工作思路也随之改变,他与瑞安公司、物业公司、业委会、商家和居民代表等多元力量组成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在管委会的牵头协调下 ,准入业态负面清单、“露天吧”实施导则等多项共议共决制度规范出炉了,这一开放式街区变得更加美丽宜人、宁静和谐,矛盾纠纷不断减少,网红路上魔力绽放。2020年,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入选首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征集与推广活动十佳创新展示项目。

  这些年来,陆建华的工作原则始终是“有事马上记下、有事及时回复、有事立马走趟”,因为“旁人眼里再小的事,对居民来说就是急难愁的大事”。

  

  

  

“我要像颗土豆一般,一心扎根社区”

  

  

  位于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的耀江花园居民区是一个大型居民区,有10个小区,实有人口超万余人,林龙全就是这里的党总支书记。从事社区工作十多年来 ,他全心全意为社区做奉献,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如一颗土豆一般一心扎根社区”;而在居民们看来,没有“土豆书记”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他总有一连串金点子 。

  耀江花园的居民家中,都有一本《住户守则》,这是林龙全针对社区治理多发问题,在街道的支持下,找来居民、物业、业委会和法律顾问,就宠物饲养、房屋出租、车辆行驶等8个方面形成的小区自治规约,已经成了居民广泛认可的“小区宪法”。物业公司落实管理责任、业委会维护业主权益、业主开展自治等都可以在这份守则里找到依据。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有居民到地下车库遛狗,导致车库有异味、业主被宠物叫声惊扰差点发生车辆事故等,自从有了《住户守则》,业主自发不再去车库遛狗了。耀江版《住户守则》还荣获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最佳案例奖”。在此基础上,半淞园路街道制定推出上海第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半淞园住户守则》,在全街道推广。

  为了加强业委会主任队伍建设,他带领社区干部们探索搭建一个畅通互动的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平台“朋友圈”,每月组织业委会主任们开展学习讨论。

    联谊会成立以来,破解了一批治理难题,比如,针对欣安基小区的路面管理问题,通过听证会、协调会听取民意、开展协商,制定“小区道路管理规则”,改变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再比如,通过业委会主任联谊会平台,淞园大厦小区借鉴学习其他小区经验,协调施工方、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利益,安全顺利拆除小区外墙面假阳台,有效破解小区长期遗留的房屋安全隐患问题。




“居民区最大的资源就是人”



    这段时间以来,长宁区新泾镇绿园八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观锡特别忙,宣传疫苗接种、落实加装电梯、牵头进行煤气管道改造等,同时还忙着在协和家园建花园。原来,2021年长宁区规划建设7座生境花园,构筑城市中心的生态环境花园网络,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就是其中之一。

    在“乐颐生境花园”酝酿孵化阶段,刘观锡就牵头开展了多次项目宣讲会、“诸葛亮会议”等,邀请社区居民群众从最初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花园建设过程中,听取收集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居民对于生境花园的各类不同角度的设想和提案共计50余条,主要包括生境花园的名称、“生境山房”的打造、科普互动的形式等。小到站鸟桩捆绳用什么颜色,什么地方种什么植物,事无巨细,一一听取居民代表、社区能人的意见建议。在众人的推动下,4月底,花园就将正式与居民见面了。

    “居民区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它最大的资源就是人,依靠人凝聚人,就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一直以来,刘观锡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淞虹公寓是一个老旧商品小区,总户数924户,但早在2014年,业主拥有的私家车就逼近430辆,为了争抢车位,业主之间、业主与保安之间时有冲突,狭窄的道路常因车辆顶牛而发生堵塞。刘观锡带领居民区干部经过深入走访、反复调研后,决定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发挥群众力量。2015年,“七彩淞虹车辆自治管理小组”诞生了。这是一支完全由小区居民组成的群众自治团队,小组成员在刘观锡的指导下,经过一个月的排摸梳理车位、规划车流导向、制定管理规则,淞虹公寓多年来“早高峰早堵、晚高峰晚堵”的局面得以根治,车主们由原先的不理解、不配合,变为拍手叫好、服从管理。

    针对居民区内各类群体需求差异大的现状,刘观锡依托居民区议事平台广征民意,经过反复商议和多次听取意见,打造了一座“空中花园”,就建在居委会办公室的楼顶。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居民举行主题活动的时尚打卡地,也是各类社区活动的精致舞台。“红色故事会”、都市农业现场课、萌宝画家乐园、白领交友会、乐伯摄影沙龙创作基地等,都成了“空中花园”的靓丽风景。回顾这些年来的社区工作,刘观锡这样说:“管理需要引导,引导需要付出,付出需要坚持,坚持终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