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遵:为新中国 海军建设立了大功

2024-04-15    作者:陈祝义

  1949年4月 23日,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了,这一天也成了人民海军诞生的日子。同样也是这一天,在南京东北笆斗山江面,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官兵1271人,舰艇30艘,在林遵的率领下,高举义旗,宣布起义。这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一起国民党海军集群起义,不仅为新中国的海军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种子,而且成为建设人民海军的重要力量。

  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林遵

  1905年出生的林遵,福建福州人。父亲林朝曦曾供职北洋海军,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林遵生于一个海军世家。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

  1924年,年仅19岁的林遵满怀振兴中国海军、洗雪甲午之耻的雄心壮志,以优异成绩考入烟台海军学校。5年后又考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1937年,林遵赴德国学习海军潜艇技术。此时神州大地已燃遍了抗战烽火,正在德国等待接收潜艇回国的林遵,却听到了德国与日本结盟,撕毁购舰合约的消息,林遵马上回国。

  投身抗日洪流的林遵,在给妻儿留下遗书后,出任永绥舰代舰长。

  由于抗战时期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悬殊,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海军虽“迅速集中长江”实施重点防御,但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

  于是,国民党海军战时总司令部正式组建布雷总队,把失去军舰的水兵重新组织起来,以对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水雷游击战。熟知海军指挥业务且富于爱国激情的林遵临危受命。1940年初,海军司令部任命水雷行家林遵为第5布雷游击大队少校大队长,同年1月20日,林遵指挥船队在两河口江面,布下15具漂雷,炸沉日军一艘大型运输船和一艘汽艇。11月,他又率领27人在贵池、西河口、黄石矶冒险布雷,击沉敌舰一艘,汽船四艘,大火轮一艘,给骄狂不可一世的日军舰队以沉重打击。

  为配合第二次长沙会战,切断日军长江水道补给线,1941年9月,林遵亲率30余名布雷官兵,冒险深入敌后贵池地区。 在贵池、铜陵、大通江面炸沉了5艘日军舰船。

  据统计,林遵所在的第5布雷游击大队,在5年多时间里,转战于湖口至江阴的游击区,共布放水雷1370具,炸沉日军大小军舰、运输舰等114艘,另有汽车20余辆,毙伤敌5000余人。林遵和他的布雷大队屡屡给日军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的有关条款,国民党政府在收复台湾后,决定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派舰队到西沙、南沙群岛勘界立碑,并留兵驻守。

  最终确定由驱逐舰“太平”号、坦克登陆舰“中业”号和“中建”号、扫雷舰“永兴”号组成舰队,由曾任驻美国大使馆海军武官林遵担任舰队总指挥。

  上岛后,林遵及政府代表举行了隆重的进驻仪式,并拍照留念,宣布将长岛改称太平岛。同时下令将日军修建的纪念石碑毁掉,在原址上筑起一块水泥石碑,正面刻有“太平岛”三字,背面刻有“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右两面分刻“太平舰至此”“中山舰到此”。登上西沙群岛林岛后,同样竖起了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碑正面刻有“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张君然立”,背面刻有“卫我南疆”四个字,同时将岛名改为“永兴岛”。

  林遵率4艘军舰驶抵南海,登上诸岛,勘界立碑,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二、坚定了林遵起义决心

  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海军部长和海军总司令的福建籍的陈绍宽,因不愿卷入内战,表现消极,被蒋介石撤了职,任命陆军出身的嫡系将领桂永清为海军总司令。

  战后,林遵一度对蒋介石还抱有幻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目睹了国民党政权反动腐败,大为失望,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十分反感,不愿充当其打内战的帮凶。林遵坦言:“这也是促使我决心起义的一个因素。”

  早在1947年底至1948年初,林遵曾在上海召集了一些海军的老同事、老同学举行小型聚会,交换意见,“大家都认为国民党注定要失败,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个人出路,只有投向共产党才是光明大道”,于是他萌发了派人去香港和共产党取得联系的想法。

  1948年开始,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第三野战军分5条线对林遵及第2舰队进行策反工作。中共驻沪情报机构特派员找到了时任国民党《海军月刊社》社长郭寿生,向他转达了周恩来要他归队,争取林遵起义的任务。此后,凭借老同学的关系,郭寿生数次与林遵晤谈,话语渐渐投机,两位老友终于敞开心扉,尽吐心声。当谈及国民党的腐败和专制统治,林遵愤慨地说:“国民党不垮台,是无天理。对国民党下达的“于必要时炮击江岸”的命令,他表示断难执行。

  郭寿生和盘托出他受中共组织委托,前来动员他起义。林遵当即表示同意,后来,林遵回忆起这段往事,深有感触地说:“与中共党的组织建立了直接联系,我如同在长夜中看到了曙光,黑暗里见到了光明。”

  三、“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其实,从1948年开始,到1949年4月23日起义为止,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第三野战军策划第2舰队起义,执行策反任务的林亨元、郭寿生、孙克骥、杨进、吴平、何友恪等,曾先后近10次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 舰队驻地镇江,会见林遵。

  林遵会见中共策反人员都是以游览金山寺为掩护,边游览,边密谈。随着游览次数的增加,谈的内容也逐渐深入而具体。

  据林亨元、林遵和阙晓钟(起义的策划者,时任第2舰队轮机总长)回忆,1949年2月间,林遵在阙晓钟的陪同下与林亨元见面,他们先游览金山寺,后因下大雨,三人便到司令部附近一家“有名干丝馆”边吃肴肉边商谈,对起义进行了最后的定夺。

  双方商定:起义时舰队与江北的联络信号为三颗白色闪光信号弹;而解放军渡江时,所有起义舰艇挂白布为号。

  林亨元在干丝馆中最后说:“好,今天我们双方直接见面会谈,就算决定了。我回去再跟三野联系,要他们派人来跟你见面,共同合作,举行起义。”

  为了使起义顺利进行,林遵做了精心准备。首先在一些中级军官中物色了阙晓钟、欧阳晋、戴熙华等人做助手。这些人有的是林遵的军校同学,有的在抗战时期曾共御外侮,有的则参加了收复西沙、南沙群岛的远航,彼此间交谊深厚,都赞同林遵的选择,并协助林遵做其他军官的工作。

  随后林遵重新制订了《海军实力部署方案》,以集中力量、重点防守为借口,将所属舰艇相对集中在几个港口。这样既便于舰队一起举事起义,同时只要解放军避开这几个港口,就可顺利渡江。

  1949年4月,败局已定的国民党海军总部着手撤离时,林遵回到锚泊在笆斗山江面上的舰队后,确信起义时机已到。23日上午七八点钟,他决定在永嘉舰上召开舰长会议,林遵着重指出:“国民党大势已去,桂永清自己乘飞机跑了,如果沿江下驶,不但有许多狭窄水道,岸上共军还有重炮、要塞炮。我们应该从大局着想,为国家民族着想,为自己和下属的前途着想,不应该只考虑当前个人的一些问题。”

  但第2舰队中部分人对国民党仍有留恋情结,两派在“走”与“不走”针锋相对时,林遵决定进行无记名投票来决定去留问题,结果10票赞成“不走”,2票反对,4票弃权。

  当天,国民党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领军舰和官兵,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决定“不走”,投奔新生政权。毛主席、朱德闻讯后盛赞此次起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

  四、受到毛主席接见和鼓励

  1949年4月30日,林遵率第2舰队起义的各舰长、艇队长及全体官兵,向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出致敬电:

  当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突破了长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逃窜的时候,我们舰队的舰艇集中在南京东北笆斗山下,23日在燕子矶高举义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今后誓愿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领导之下,贯彻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进军命令,为彻底推翻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为彻底改造自己,学习毛主席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思想作风,学习人民解放军一切优良的政治工作与指挥工作的制度,建立一支人民的海军而奋斗!

  毛主席接到林遵等人的电报,看得格外认真。林遵率部起义,为解放军带来了几十艘军舰和数千名有技术和实战经验的海军将士,为解放军海军部队的壮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欣慰之际,毛主席提笔拟就了一封电文,盛赞林遵率部起义为“南京江面上的壮举”,希望起义官兵“团结一致,学习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和工作制度,并继续学习海军技术,为中国人民海军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1949年8月28日,林遵等起义人员在华东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带领下,乘车来到中南海,毛主席在住所门口迎接他们。张爱萍将林遵介绍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握着林遵双手,赞道:“你的先人林则徐是抗英英雄,民族英雄!你又毅然脱离国民党,率部起义,同样是英雄壮举,可钦可喜可贺呀!”林遵激动万分,眼中涌出了泪花,深感率部起义的道路是走对了。

  “谢谢你为祖国立了大功!”毛主席对林遵他们的贡献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是新中国海军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