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三岛

2021-09-21    作者:沈永昌


  金山有山,山虽不高,却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金山有水,杭州湾北岸的金山深槽水深在上海市水域中是最深的。金山区的山、海在上海得天独厚,尤其是屹立在杭州湾北岸金山岸线上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岛,它们的历史演变留给人们足够的遐想空间。

  据史料记载,金山三岛原在陆上,五代以前,金山三岛只是陆地上的剥蚀残丘,称“钊山”,又统称金山。“山上有寺庙,并有天然泉水‘寒穴泉’。周围有村落,福建航商浮海至此贸易,客商宿于金山上的寺庙内。”(正德《金山卫志》)历经沧海桑田,海岸多变,金山海岸受强潮流顶冲 。唐末五代初期,由于海潮的不断侵袭,大洋山、小洋山、滩浒山、白山、黄盘山相继沦入海中,大金山一带已成了海岸线。到南宋绍兴年间,吴聿撰写的《观林诗话》中说“大金山潮至即在海中,潮退既可游山”,反映出当时大金山已与陆地“若接若离”。直至南宋淳熙年间,一次大海啸,吞没了整个大金山北麓的东京城,海岸线急速向北推进。金山三岛于南宋淳熙年间相继沦海,3个顶峰露出海面,构成现在的三个岛屿 。

  大金山岛东西尖狭,中部宽阔,略呈菱形,最长处963米,最宽处437米,面积0.3平方公里,顶峰高103.4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山峰位于中部,偏东,东、西两侧为山脊,山脊北坡有一平台,绍熙《云间志》引《吴地记》云:“可容二十人坐。”平台北侧为陡坡,深10-20米,陡坡下为一狭长的低谷地带,林木之间有形状各异的岩石露出。西北为岩岗,其南、北两侧为悬崖峭壁。山上有两井,其一位于西南山麓海拔10米处,其二位于东北山麓海拔15米处。水源主要为雨水积聚,也有少量地下水。在山腹坑道中尚有两处泉水,不断溢出坑道,水味呈酸性。岛上至今仍保存着上海地区早已绝迹的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

  小金山岛,俗名焦山,亦称胜山,位于大金山岛西北1.75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东狭西宽,山势平坦,最长处450米,最宽处247米,海拔34.23米。山体同大金山岛构造类同。

  浮山岛位于大金山南0.63公里,面积0.05平方公里,长290米,最宽处183米,海拔31.71米。山势平缓,呈椭圆形,山头浑圆无峰,中部有山脊隆起,状如圆盘,浮于海面,故称玉盘山。其椭圆形山体东部有狭长小山脊露出海面,状如乌龟,俗称乌龟山。东端有一狭长礁石隐于海面之下,与山体相连,俗称牛绳。

  金山岛是上海陆地的制高点,在沦海以前一直是海防要地,同时,也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相传,周康王、秦始皇等都曾登山视察,赞美这里的美景,宋以后的方志,对金山多有记载。金山及附近有许多名胜,如金山门、鹦鹉洲、金山城、天妃宫等,金山庙、慈济院建在金山上。大金山北麓的寒穴泉,唐询、王安石、梅尧臣、许尚等都留有诗作。诗人、秀洲知州毛滂作《寒穴泉铭并序》,称寒穴泉水可与无锡慧山泉水媲美,并称“天下第二泉”。

  另据地质学家戡测表明,金山三岛地质构造和地层,与陆上的秦望山、查山连成一线,说明金山三岛与金山陆上两山形成在同一条岩带上。金山嘴海域,以大、小金山两岛为屏障,南北并峙,状如门户,两山之间便形成一道海峡,即“金山深槽”,史称“金山门”。乾隆《金山县志》卷首海塘图注:“沙滩外有沙堤,堤下深不可测,盖潮激金山,直冲其地故也,与他处以渐而深者不同。”所指即金山卫深槽。金山深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也是金山沧海桑田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