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郊农村清明习俗

2021-04-01    作者:沈永昌


11.jpg

  【扎柴囤、叠锡箔】由于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时年六节”之一,江南民间历代沿袭着一些固定的习俗。春分一过,农村里一些老年人押柴囤、折锡箔,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精选年前收藏起来的稻草,把它剥去柴壳,开始编扎柴囤。

  柴囤有用麦柴做的,金光闪亮,是清明祭祖时在坟头祭扫祖宗必不可少的一种器具。这种草柴囤有底有盖,可放好多用锡箔叠成的“锭”。这种放着“纸锭”的柴囤在坟头焚烧,在昔日的农村中十分盛行。1909年春,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就有图并配诗曰:“松江草甏滴溜圆,扎成多少稻柴圈,甏中冥绽用火化,据云阴世变银元。二月开场三月至,清明草甏刚上市。”正由于人们把扎草囤看作是为祖宗送“银元”之用的必备工具,此习俗在农村老年人中沿袭至今。

  【做青团、过时节】阴历4月5日前,一般农家忙着做青团,过时节。做绿圆团,中老年妇女在田间找来一种叫“卖糖干”的植物,用水煮熟后把它与糯米粉融和,再包进豆沙、枣泥等馅,在铺着青菜叶的蒸格内蒸熟。青团颜色碧绿,清香扑鼻,是清明祭祖时一道不可或缺的供品,也是春日间作为送给亲友的礼物。

  清明前3天,市郊农村中还时兴“过时节”。“过时节”是祭祖的一种形式,每年6次,称“四时六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六节指清明、夏至、七月半、十月朝、冬至、年夜。清明是一年中第一个时节,农家一般备有“老八样”菜肴,放好酒盅筷,烧香点烛,酒过三巡后上饭,这时一家人,按辈分大小依次磕头礼拜,最后化“元宝”,烧 锡箔送老祖宗出门。由于“过时节”这一习俗根深蒂固,就是进城后的老年农民,还是不忘“过时节”,以表达自己对老祖宗的怀念之情。

  【扫坟墓、做“清明”】清明节前3天,是扫墓的高峰期,家家户户扶老携幼上祖坟扫墓已成规矩。据史料记载,汉代起把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土庶之家,官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由于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沿袭至今。不少人家备菜肴酒盅上坟祭拜,还烧锡箔,为坟地除草、增坟泥等,以尽孝道。上过坟的墓地上还悬“长帛纸”,谓之“记墓”,亦称“标墓道”。

  在浦南农村中,人死亡后第一个清明日为“新清明”,家属亲友上坟祭奠,田野内哭声相闻。民间还有“清明日动土无禁忌”之说,因此,不少人家就趁清明日把骨灰盒入土,称“落葬”。现时的清明节,“落葬”在公墓或乡镇公益墓葬地举行,农村中的乱埋乱葬几近绝迹。清明习俗中,还有“放断鹞”、插杨柳、“吃青”等习惯。鲜嫩的马兰头是一道清明时节的时令土菜;春分时,香椿露嫩芽,摘下后可直接做菜食用 ,绝对是“吃青”中一道地道的农家菜。总而言之,市郊农村清明时节的那些习俗,离不开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勤劳的农民在清明前后开始春耕播种,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