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51号兵站》“小老大”——王申甫的百年人生
2020-03-21 作者:李楠君

革命电影、电视剧《51号兵站》在全国热播以后,剧中那位机智勇敢、出生入死,为新四军根据地采购、运送军用物资的“小老大”,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位“小老大”的原型人物之一至今仍然健在,他就是在浦东高桥镇独居的百岁老人、浦东新区政协专员、民革党员王申甫。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再次拜访这位被粟裕、张爱萍将军称为“革命有功之臣”的老前辈(我与王老同在一个支部,从2003年至今与其“结对帮助”,每月去他家探望、照料两次以上),根据王老的口述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的《浦东版“51号兵站”》等资料,现将王老的革命业绩介绍给广大读者。
投身革命智购军火
1920年,王申甫出生于浦东高桥杨园村(现属高东镇),自幼聪慧好学,机敏过人。20世纪40年代,他帮助哥哥王斗甫在浦西蓬莱路开了一家照相馆,兼做照相器材、化工物资等方面的生意,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一位好友叫陈永福,王申甫以为他是普通商人,后来才知道他是中共党员,新四军驻上海联络处的负责人,真名叫张渭清(解放后曾任东海舰队后勤部部长)。王申甫弟兄俩具有爱国抗日思想,给张渭清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日伪司令部发现了张渭清的真实身份,要逮捕他,张渭清听到风声,立即潜回新四军苏北根据地。不久,张渭清从苏北给王斗甫兄弟寄来一封信,邀请他们去苏北“看看”,是否可以跟苏北“做生意”。
王申甫弟兄俩商量后,一起去了苏北新四军根据地,受到新四军海防部队政委吕炳奎、司令汤景延等首长的热情接待,给他俩讲革命道理,希望他们为抗日救国做些贡献。王申甫了解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军用物资奇缺,表示愿意为新四军搞些物资。几位首长当即委任王申甫为新四军“海外贸易公司”的地下采购员,化名“王洁”,并指定他接受张渭清的领导。
从此,王申甫千方百计从上海购买汽油、西药、军用电线、五金器材等重要物资,雇用船只运往苏北根据地,沿途要通过道道关卡,时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王申甫等人一心扑在抗日事业上,设法冲破重重难关,一次又一次胜利完成任务,建立起一条从上海浦西→浦东高桥→经吴淞口→长江→苏北根据地的“地下航线”。有一次王申甫采购了一批西药、望远镜等军需物资,他随船前往苏北根据地。半夜行至长江中,天墨墨黑,忽然江上刮起巨风,船在狂风中飘飘摇摇,失去控制,巨风又将船帆也刮破了,万分危险之中,船老大急得哭着说:“王老板,桅杆要砍掉,不然要翻船!”而一条帆船,最重要、最值钱的就是主桅杆。王申甫果断地说:“马上砍,损失我负责!”船工们把主桅杆砍下来,等风小一些,靠着两只小帆篷勉强将船开到苏北根据地 。
新四军粟裕、张爱萍将军和华中银行行长忻元锡(解放后曾任财政部副部长和上海市副市长)等首长曾多次接见王申甫,王申甫在他们的教诲和鼓励之下,决心为抗日斗争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多做一些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王申甫继续在上海为新四军根据地采购各种紧缺物资。1949年,王申甫接到指示,要搞一批当时最先进的“79式”步枪子弹。子弹是军火,严禁私购偷运,如果被抓住是要枪毙的。但是王申甫再三考虑:这是解放军前方作战的急需物资,困难再多,危险再大,也要设法完成任务!当时,他住在浦东徐路镇岳父家,通过镇上一家杂货店老板,采用搓麻将的方式,结识了常来杂货店购物、搓麻将的国民党青年军202师的一个叫汪国孚的连长,故意让汪国孚每天赢钱,又天南地北地闲扯聊天,双方关系越来越热络,交谈也十分投机。待时机成熟时,王申甫向汪连长提出 “搞一批79子弹”的要求,汪连长一听说要搞子弹,立即神色凝重地问 :“79子弹我有的是,但是你要来干什么?”又说:“你千万不能搞到共产党那里去 ,如果那样做,我们两个人的脑袋都得搬家 !”
王申甫一听此言,心中十分紧张,但他故作镇静地说 :“这个我当然知道,你放心好了。我是拿到小洋山俞康其那里去的。”(俞康其是浦东著名的土匪头子、“忠义救国军”司令张阿六手下的大队长,王申甫为了给新四军采购军用物资“打掩护”,与张阿六搭上关系,经常有来往,曾在张阿六的“司令部”与俞康其见过面,所以此时打出俞康其的牌子)。
汪国孚说:“我相信你,给你弄一批‘79子弹’。”双方谈妥后,王申甫付给汪国孚10两黄金作为“货款”,回家后做好各种准备,叫了一辆大卡车,由汪连长押车,开到江湾国民党上海军
火仓库,以“领用军械”为名,装上200箱“79子弹”,迅速运回浦东码头,立即装上一艘事先雇好的“夹底船”,把子弹箱藏在下面的夹层内,上面杂七杂八地装了许多普通货物。王申甫亲自随船押送,一路上提心吊胆,高度警戒,在各处“关卡”小心应付,终于顺利地将200箱子弹运到苏北根据地。在张渭清的陪同下,粟裕、张爱萍将军接见王申甫,并隆重招待,给予特别表扬和鼓励,称他为“革命有功之臣”。
控制码头历经艰险
国民党蒋介石的部队在前线节节败退,对其统治区的控制更加严密,上海军警加强对吴淞口的封锁,向苏北运送物资变得极为困难。王申甫经过深思熟虑,认为:为了顺利运送物资支援解放区,最好能有一个自己控制的码头,不经过吴淞口,直接将船开往苏北去。王申甫的老家徐路乡靠近长江口,就有这样一个“五号沟码头”,但当时控制在土匪司令张阿六的手中。当时,徐路乡的匪乡长马金山与王申甫很熟悉,曾经要王申甫当副乡长,王未答应。此时王申甫考虑:他有个亲戚赵树华,其哥哥是张阿六的部下,在五号沟码头当差。王申甫向党组织请示,经组织同意,让赵树华出任徐路乡副乡长,就这样,通过赵树华兄弟俩,掌握了五号沟码头的实际控制权。
此后往苏北运送物资,就不需从吴淞口经过,更加安全、方便了。王申甫还利用这条“地下交通线”,秘密、安全地护送过许多从苏北根据地到上海工作的党员干部,并护送上海一些进步青年去苏北根据地参加革命 。
当年王申甫为新四军在上海采购物资和雇船的费用,都是由他自己先行垫付,而且由于国民党印发的 “法币”“金元券”日益贬值,购买这些紧俏物资绝大多数要用黄金或银元付款,待物资运到苏北后,新四军领导再跟他结算。1948年,解放区经济很困难,有一次,王申甫把一大批货物运到苏北后,张渭清等领导跟他协商,说:“一时拿不出黄金来结算,是否可以用苏北出产的棉花结算抵款?”王申甫体谅到解放区的困难,慨然允诺,经核算,付给了 580担棉花。但是棉花的体积太大,必须租用好几条大船才能运回上海。王申甫又赶回上海,与张渭清的侄子卢桂发商量,雇船前往苏北装运棉花,王申甫因上海还有许多事务要处理,无法分身去苏北,就委托卢桂发押船赴苏北 。
不料,半途中出大事了!卢桂发押运的棉花船行至如皋附近,被国民党的部队拦截,船和人全部被
扣。在严刑拷打之下,卢桂发供认说王申甫是运送货物给新四军的头头,并供出兄弟俩在上海的住处,于是会同上海警备司令部抓捕王申甫兄弟。王斗甫在上海家中被捕,被判刑5年(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离休干部)。王申甫当时住在朋友京剧演员尚凌云家中(巨鹿路景华新村20号),国民党军警那天晚上来抓他时,正巧有朋友请他吃晚饭,不在家,特务在尚家留下许多人“张网以待”。王申甫因为要晚些回来,就在饭店给尚凌云挂电话打个招呼,聪明机灵的尚凌云一听电话铃响,估计是王申甫打来的,抢先抓起电话,胡乱说了几句,就说“再会”,把电话挂断。王申甫感到情况不妙,就请朋友去尚家察看,看到尚家附近停着警车,门口还有许多不三不四的人。朋友从尚家回来,对王申甫说情况十分不妙,劝他迅速离沪。王申甫连夜从浦西步行赶回浦东杨园家中,匆匆拿了一些钱和衣服,告别妻子儿女,乘船逃到台湾。因举目无亲,在各处流浪了两个多月,带的钱用尽,只得返回上海。但还是不安全,又重返苏北,受到解放军首长的表扬和鼓励。
被捕受刑坚贞不屈
过了两个月,王申甫回上海,不听朋友的“好心劝告”又为苏北解放区“华中银行”采购运送了一批印钞票的专用纸张,华中银行行长忻元锡因暂时无黄金,以380担棉花结算。因为上一次棉花的教训,王申甫有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与同去的赵树华、黄威树一起押船回上海。船行至吴淞口,被国民党部队的巡逻艇发现,喝令停船。王申甫他们不理睬,继续前行,敌艇上的小钢炮打过来,只得落帆停船。趁敌人还未上船之机,王申甫急切地对赵树华二人说:“这次落到敌人手里,肯定要吃苦头,但我们一定要咬牙挺过。只要我们不松口,敌人就抓不到我们的把柄。但如果招了供,那‘通匪’的罪名就大了,不但自己要杀头,家里的人也要跟着遭殃,二位务必记住我的话!”赵、黄二人坚定地点点头。
敌人上船后,把船上的一间小舱当成临时审讯室,对三人严刑拷打,灌辣椒水、上土老虎凳,还用烧红的烙铁烧烫赵树华的背部,再用盐水烧身……威逼他们招供。三人一口咬定自己是老实的
百姓、本分的商人,到苏北贩棉花只是想发点财,根本不认识共产党。敌人拷打、折磨了一天一夜,毫无结果,但仍不甘心,将棉花船押到崇明岛,派人看守着。但是对船老大看管不严,允许他上岸买菜、烧饭。机智的王申甫在跟敌人的看守交谈中得知这股敌人是张阿六的部下。又请船老大打听到其中有个头目叫周显才,王申甫知道周显才原是新四军的营长,是被组织上派到上海组织购买物资的地下党员,就趁着看守不注意时,写了一张纸条,请船老大转交给周显才。周显才接信后设法营救,在敌人关押他们三天后,将三人释放,但380担棉花全部被没收“充公”,还叫他们保证:“今后不得通匪资敌”(周显才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刑侦科科长 )。
经过这两次“棉花充公”事件,王申甫完全破产,负债累累,在上海也不安全,只得去苏北解放区,见到粟裕等领导同志,粟裕将军安慰他说:“等大军过江、上海解放,定会给你补偿……”
1949年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后,4月22日,王申甫和赵树华随解放军到达无锡,为了配合解放大上海,张渭清传达张爱萍将军的指示,让他们俩带机密文件潜回上海,送给江南造船厂、国民党老闸警察分局等几个单位的地下党组织,并策反国民党部队起义。王申甫二人冒着生命危险,抄小路日夜兼程赶到上海,将机密文件一一送达。又通过关系多方策反张阿六等人起义,张阿六在王申甫的劝导下,已“动心”准备起义。但由于国民党特务将张阿六的家属带往台湾,充当“人质”,策反工作未能成功。上海解放后,已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华东海军司令的张爱萍将军两次在武昌路38号海军司令部亲切接见并款待王申甫,动员他参加海军搞后勤工作,但因当时部队实行“供给制”,不发工资,王申甫要抚养妻子、儿女,未能如愿加入解放军部队行列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解放后,王申甫改行创办“和平化工厂”,经营有方,业务十分兴旺。但后来在极“左”路线、阶级斗争时期,王申甫因解放前为掩护给新四军采购物资,与“忠义救国军”头目张阿六、上海流氓大亨黄金荣等人关系密切 ,又有特殊的“海外关系”(他妻子毛秀卿是蒋经国亲生母亲的侄女),被打成“坏分子”,判处管制多年,失去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张爱萍将军和张渭清、吕炳奎等老首长的关心帮助下,王申甫等人的冤案得到平反,他发挥经营专长协助生产大队创办乡镇化工企业,成绩显著,1979年和198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川沙县先进工作者。忻元锡同志从中央调任上海市副市长后,两次赶到浦东王申甫家中看望慰问 ,1984年上海市委统战部批准他为川沙县政协专员,由此参加政协工作 。1986年,王老去北京,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切接见,并在王老的有关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他在战争年代对革命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 。2015年,王老光荣地被授予中央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图片说明:电影《51号兵站》海报
王申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