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并重与京剧创新发展

2024-03-14    作者:王振华

  京剧表演中,不同角色按照其性别、年龄、性格气质、社会地位、职业特长、美丑善恶等多个维度,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和净行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丑行扮演的人物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生行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旦行则分为青衣、花旦、武旦等。京剧行当的丰富多样,使得京剧能够生动和立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行当,不仅是京剧的特点,也是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之一。

  行当不仅代表了角色的分类,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京剧艺术能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进而跻身世界三大艺术表演体系之列,关键在于其艺术体系的严谨和完备。其中,行当的完整齐全和全面发展对于艺术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京剧在形成初期曾经是一种以生行为主的表演艺术,某种程度上,旦角只是剧情需要的补充和陪衬,旦行戏甚至都没有演大轴戏的资格。到清朝末年,风气渐开,女性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女性京剧观众开始大量增加,这种社会变革反映在京剧艺术中,就是旦行角色逐渐变得重要,旦行的地位逐步上升,以后进入生旦并重的新阶段,甚至超越了生行,成了京剧的地标性行当。

  今天,人们说起京剧,首先想到的是梅兰芳,而京剧表演体系甚至整个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用梅兰芳这位旦行大师的名字命名的,而非生行演员。很多人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能完整说出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或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前后四大须生的名字。当年,人们嘴里普遍哼的是“一马离了西凉界”,而今天,京剧戏迷换成了唱“苏三离了洪洞县”。

  以生为主转向生旦并重,是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历程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从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上来说,旦行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表现形式和表演范畴,是京剧表演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标志。在京剧的早期阶段,由于生行占据着主导地位,限制了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随着旦行角色的逐渐兴起,形象多样、性格迥异的各类旦行角色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促使旦行演员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在舞台上不断探索新的技巧和方式,以胜任旦行角色的演出。这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更为京剧表演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灵感,使得京剧表演手段更加丰富,表演体系更加完善,角色类型更加多样,从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有力地推动了京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以“四大名旦”的诞生为标志,京剧开启了自形成以来最鼎盛的发展阶段。

  从审美观念和美学价值上而言,旦行角色的表演不仅需要比生行更加注重形象美、语言美和唱腔美,而且需要更为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内心的刻画,这使得旦行表演具有了比生行更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旦行角色在舞台上呈现出的独特的美学魅力,让京剧的表演风格更加多样,既能粗犷也能柔美,既可以豪放也可以婉约,使京剧变得更典雅、更细腻、更抒情,也更贴近生活,更时代化,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戏曲百花园中融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行当最齐全、体系最严谨、表演最规范的代表性剧种,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观众多元化审美的需求。

  从京剧观众面的角度看,旦行角色的表演吸引了更多女性走进剧场,跻身京剧观众的行列,从而大大拓展了京剧的受众群体。同时,生旦并重的表演更加精彩,因此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动力。今天的京剧演出中,旦角戏是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而打动无数年轻人的京歌《梨花颂》,也是依据青衣唱腔创作的。李胜素、张火丁、迟小秋、王蓉蓉、刘桂娟、李海燕、史依弘、胡文阁、赵群、王艳、李佩泓、赵秀君、吕洋、张馨月、耿巧云、窦晓璇等一大批优秀旦行演员则是当今京剧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有趣的是,在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这四大京剧院中,目前共计10个演出团中有7个团的团长是旦角演员担任的。

  总之,旦行的兴起在京剧艺术乃至整个传统戏曲的历史中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美学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京剧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变革,更代表了一种艺术形式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变革和创新的精神,启示我们在京剧传承中要密切关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及时回应观众的新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