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民歌的传承创新

2021-09-02    作者:王洪


  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上,无论是根据民间小调改编的《天涯歌女》,还是一问一答式的充满情趣的《问花名》,抑或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上海谣》,都让观众欣喜地发现,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竟然也有这么丰富的江南民歌资源。

  江南的灵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据《吴越春秋》记载:“吴与越同音共律”。上海民歌是江南民歌的一个分支,很多江南民歌亦在上海流传甚广。实际上民歌和谚语一样,都是非常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民间老百姓的智慧经验的总结,也是言简意赅的艺术性语句。

  上海一直就是江南民歌的重镇,江南的人文地域、风土人情赋予上海民歌清丽柔婉、细腻平朴的特性。上海民歌可以分为劳动号子、田山歌、小山歌、小调、儿歌和吟唱等。被上海市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的青浦田歌,是上海地区最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这种青浦农民在劳动时用来调节情绪、解除疲劳和交流感情而唱的田山歌,成为朱家角本土江南文化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青浦区每年在艺术节中,都有多支文艺团队以青浦田歌为创作素材即兴创作,唱田歌的青浦老农还与各国音乐家共同合作,在水乡田歌中融入了各国不同音乐节奏,为淀山湖畔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新的亮丽艺术名片。

  在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通过举行江南民歌大赛,可极大推动当代民歌的传续和创作。从这次参加大赛预选的歌曲来看,既包括《问花名》《救枯苗》等千百年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自发的口头即兴编唱,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传统民间歌曲,也有近年来的《对鸟》《月儿弯弯照九州》等传统民歌的新唱新编,还有体现民歌未来希望的《青龙古韵》《上海谣》《阿婆茶》等创新民歌。

  三种类型的上海本土民歌,以传统民歌旋律音调、音色音响、美学趣味和文化精神为创作素材,运用现当代作曲手法创作,具有强烈民歌风格的原创声乐作品,堪称中国民歌在当代的再创造与新的诠释。以这次比赛参赛的创作民歌《家乡水》来说,歌曲以水的意境为着力点,加入江南的旋律,曲调柔婉似水,音乐故事也如流水般行进,体现了青浦的变迁,描绘了青浦水乡的特色风情。歌曲创作者介绍,这首民歌传承于青浦特色的田山歌,以吴越文化和方言为主,力求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在保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加上了江南音乐元素,还运用了现代的音乐元素。相比传统的散板式节奏、对话方式的演唱,让传统民歌有了现代化处理方式,更符合新时代市民大众的审美趋向。

  随着时间流逝,许多民歌原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消失,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些甚至连谱都没有留下来。上海本土民歌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经过文化普查和传承活动,制订保护规划,广泛开展讲唱传承活动,以及举办多种样式的文化创意交流活动,使具有传统古老、独具魅力的上海不同民歌绽放新的生命活力。

  举办江南民歌大赛,可以让更多人听到上海民歌美好动人的曲调,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传播,而让上海人听得到上海本土的歌曲,留得住上海的乡愁,进而通过建立民歌传承保护基地,进一步梳理上海民歌资源,拓展民歌生存发展空间,让上海城市软实力体现在本土文化的各个方面,彰显国际大都市厚重丰满的本土文化内涵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