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之源从寒起   冬病夏调正当时

2021-07-24    作者:冯爱成 华东疗养院 主任医师

  

  编者的话:伏天来临,骄阳似火,同样火热的还有各种医疗机构推出的冬病夏治门诊。为此,本报编辑部特约中医专家撰文,以推崇“上医治未病”文化,告知老百姓哪些好发“冬病”适合夏季中医治疗,哪些“冬病”夏季可居家中医调整,普及“冬病夏调”的科学知识,帮助适合“冬病夏调”的老年朋友作出选择。

  

  

  

  

“冬病夏调”重治未病

  

   

  顾名思义,冬病夏调就是指对于一些容易在冬季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适当的调理,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冬季,天气寒冷,中医讲,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而人体阳气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两寒夹击,使一些原本体质虚寒或寒湿重的人群更易感寒发病。在冬天治疗寒证,就像是在雨天晾衣服,很困难。

  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候,特别是三伏天,天气炎热,而人体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并趋向体表,肌肤腠理开泄,沉积在体内的阴寒之气也最容易被赶出来。此时采用适宜的方法治疗,补充阳气,推动机体经络通达,驱散体内寒湿之气外出,调和阴阳,调和脏腑气血,一方面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驱除病邪,防治冬季易发疾病。利用这种天人相应的时机,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冬病夏调是中医治未病的一个具体体现。《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迄今为止“预防为主”思想的最早来源。

  

  

  

冬季老人常见疾病


    

  老年人气血虚弱,脏腑功能不足,体内阳气日渐衰退,经络之气运行不畅,更容易在冬季患上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胃肠炎、冠心病、风湿性腰腿痛等虚寒性或寒湿性疾病。

  

  

  

针对“冬病”精准施治


  

  常见的冬病夏调的治疗方式莫过于三伏贴了。三伏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采用一些具有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的中药,如白芥子、甘遂、细辛、丁香等研末制剂,敷贴在人体穴位,一方面通过辛散药物发挥刺激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局部,通行经络,直达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这样在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下,以达到鼓舞阳气、驱逐邪气、调理气血、扶正强身的目的。特别是连续敷贴三年以上者,大多能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贴敷一般以肺俞、心俞、脾俞、膈俞、肾俞等穴位为主,但在具体应用中,还是要根据患者的疾病表现不同,选取相应的穴位。

  呼吸系统:常见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肺恶性肿瘤放化疗术后体虚等呼吸系统疾病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老年人常易中招受邪,且在冬天气温低的时候频发,遇寒加剧。证属肺肾不足,卫外不固,或寒湿蕴肺者,常见咳嗽、咳痰,或喘、流涕、打喷嚏、疲乏、汗出异常、畏寒怕冷等症状。可根据疾病表现,辨证选择大椎、肺俞、膏肓、肾俞、脾俞、定喘等穴位敷贴。

  风湿免疫系统:常见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行性变、腰肌劳损、肩周炎、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等风湿类疾病。证属阳气不足、风寒湿瘀阻经络,不通则痛,症见颈肩腰背部疼痛不适,或四肢关节疼痛,遇寒加重,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喜温热等症状。可根据病情不同,选择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等穴位敷贴。如果颈椎腰椎不好,可以沿着脊椎贴敷;如果手臂、膝关节疼痛,还可以在四肢主要穴位上贴敷,如足三里、手三里等。

  消化道系统:常见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证属脾胃虚寒、寒从中起,或寒湿内蕴、中焦不通者,常见反复胃痛、胃胀、反酸、嗳气或腹痛腹泻,稍有不慎着凉即容易加重,喜热畏寒,四肢不温,喜热饮热食等。根据病情不同,可选用三伏贴在脾俞、中脘、胃俞、天枢、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敷贴。

  心血管系统:常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证属阳气虚衰,阴寒痰湿阻滞心脉者,常见心慌、胸闷、胸痛,畏寒怕冷,疲乏、睡眠欠佳、头痛等。根据病情不同,可选择心俞、膻中、内关、命门等穴位敷贴。

  生殖泌尿系统:常见有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盆底脱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反复顽固性尿路感染、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结石、更年期等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证属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或寒湿瘀浊阻塞者,常见小便无力,或尿频尿急,夜尿多,乏力、畏寒怕冷、纳差便溏、汗出异常、睡眠欠佳等。根据病情不同,可选择肾俞、命门、关元、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位敷贴。

  亚健康状态:老年人没有明显器质性疾病,因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出现容易疲劳、怕冷怕风、腰酸背痛、失眠、纳差等机能不足的状态。可以选用百会、命门、神阙、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敷贴调理。

  

  

  

内调外理抵抗“冬病”

  

  

   中药调理:清代医家张志聪所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对于素体阳虚、阴寒较盛的老年人,内服中药来“冬病夏调”,根据不同疾病和体质辨证论治 ,借助三伏天的阳气达到祛除体内寒湿,调理身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当然,三伏天调理,保护脾胃是关键。因为这一时期暑邪、湿邪盛行,暑热耗气伤津,湿邪阻碍脾胃气机,所以,此时应用中药调理,除了可以帮助安然度夏,也可以通过调理体质,扶正祛邪,预防慢性病复发。

  夏季膏方:常说“冬令进补”,其实夏季也可以吃膏方。因为膏方只是一种治疗方式,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做到因时、因人制宜,正确组织处方,也可以起到补虚扶正、防病治病功效的。特别是老年人正气不足、寒邪内伏或脾肾阳虚者,在夏季选择服用膏方调理,对一些容易反复的、难治性慢性病,可以降低这些疾病在冬季的发作频率。若冬季有服用膏方者 ,夏季加服一料,可以继续巩固药力。相比于冬季膏方重点在补肾填精,夏季膏方由于夏天暑气重 、湿气重,而暑湿容易伤脾胃,所以要注意顾护脾胃,避免滋腻,以清补通为主,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

  刮痧:是指用刮痧板蘸刮痧油或其他介质,采取相应的手法,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 、摩擦。刮痧可以刺激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即“出痧”,从而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功效。

  拔火罐: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现象。拔火罐和刮痧原理类似,都是刺激局部经络穴位,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疏通经络,祛除寒湿之气,对疾病起到调理作用。

  

  

  

“冬病夏调”因人而异

  

  

  冬病夏调虽然好,但是并非人人都适合,所以一定要先辨证辨体质,如果老年人属于热性体质,常见有心烦易怒、面红目赤、手脚心发热、舌红少苔或无苔等,是不太适合的。热病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冬病夏调对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发生 、提高疗效都有积极的作用,但不是包治百病,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原来慢性疾病服用的药物应听从医生建议,不能盲目减药、停药。

  

  


    

“冬病夏调”养生方法

  

  

  所谓“病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养”才是关键。在患病之前做好调养,尽量不生病;生病之后,进行好好调养从而有足够的正气来抵御疾病,促进疾病快速恢复。如何利用三伏天这个黄金期做好调护,防治冬季易发疾病?

  发汗排寒湿:寒湿之邪阻滞经络关节,“寒主收引”“湿邪粘滞”,寒湿阻塞气机,不通则痛,容易引起老年人四肢关节疼痛;寒湿均为阴邪,容易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气血运行无力,气血不通,也会导致四肢关节疼痛,或肢体麻木不仁。夏季天气炎热,体表皮肤腠理打开,适当出汗,有利于体内寒湿之邪散发出来。所以夏季发汗法是排出体内寒湿之邪的好方法。一是运动发汗。老年人可以选择强度小一些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运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又能起到活动筋骨、促进周身气血循环、湿随汗排 的作用。二是晒太阳发汗。选择早晚太阳不是很强烈的时间(如上午9:00之前,下午5:00以后),外出活动,或者晒晒后背、背撞树等,都可以起到补充或激发阳气,促进气血循环,排出体内寒湿的作用。三是泡脚发汗。可以选择用热水或艾叶、生姜等其他温经散寒之物煮水泡脚,水温以40℃-45℃,温暖舒适为宜,不仅能通经络、祛寒湿,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对心血管也有一定好处。但要注意的是,夏天也不宜大量出汗,并要及时补充水分。

  食热排寒湿:“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是古人总结的生活经验。夏季天气炎热,阳气外散,所以井水很凉;人也一样,阳气趋向体表,体内其实更寒。但是实际生活中却往往相反,人们往往更容易贪凉饮冷,冰镇西瓜、冰棍、冰啤酒……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易损伤中阳,导致脾胃虚寒,重者甚至伤及一身之阳气,特别是老年人,阳气日渐下降,脾胃不足,此时若摄入生冷寒食过多,致寒湿不化,会引发咳嗽、哮喘、腹泻等旧疾,所以老年人更应该注意饮食温热易消化。三伏天可以选择白扁豆 、山药、芡实、莲子肉等清补脾胃、化湿之品服用,或虚寒明显,还可以适当服用姜茶、或胡椒猪肚汤等。

  养护存正气:“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可见,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睡眠方面,晚睡早起,但晚睡以不超过 23时为宜。而白天可以选择在11:00-13:00之间小憩一会,时间掌控在1小时以内,特别是夜间睡眠不好者。尽量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情绪方面,少动怒。三伏天天气很热,容易烦躁,容易发脾气,老年人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或者静坐,外出朋友聚会等方式去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同时,减少空调使用时间。因夏季天气炎热,很多老年人不耐热,容易出汗,实则其中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属于虚热外浮,加之气虚不固,汗液外泄,若因此贪凉,更容易导致寒湿储留体表关节等。所以,空调环境下,温度不宜低于26℃,且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保持通风,减少寒湿侵袭的机会。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