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话有嚼头

2024-03-05    作者:赵全国

  母亲学历低,小学都没读完,可她满口的老古话生动睿智,我至今还记得不少。

  上幼儿园之前,母亲就教了我不少老古话。其中一句是“三岁打娘,娘发笑;三十岁打娘,娘上吊”。现今的父母,对孩子的智育都狠抓不放,德育就不大放在心上。他们认为,等孩子靠学问谋到一个好职位,再论品行不迟。我常常想起一个比喻——同时往桶里装石块和细沙很容易;先装石块再装细沙,也不太难;若先装细沙,就再也装不进石块了。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学识,哪个是孩子人生之桶的石块?哪个是细沙呢?

  常听母亲叨念“讨来的花不香”,我懵懂不解,心想,管它讨来还是送来,花总归香的。我做了好事或作文得了高分,总是高调张扬,很希望得到众人的表扬。谁知得到的反应往往很冷淡,只是敷衍一声“蛮好”。成人后,我发现,无论姑娘多么钟情小伙,也要等待他捧着玫瑰来求她。倘若丢开矜持主动讨花,就乏味了。现在,这种观念好像落伍了,演员觍着脸讨掌声,作者花钱请人抬轿子,都成了寻常事。

  小时候,餐桌上没有荤菜,我们就不肯吃饭,母亲就说:“世上鸡最好吃。”那时,除了过年,谁家有鸡吃?母亲接着说:“这个鸡不是老母鸡,是饥饿的饥。饿上三餐,吃什么都香了。” 她看不惯在家啃老的年轻人,教导我们,“人无职业,不如猫犬”。

  到了吃不饱饭的困难时期,我们特别嘴馋。母亲又用老古话教育我们:“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我根本不信,以为是她自己编出来骗人的。我最爱吃华夫饼干,却从未尽兴。有一回,我下决心,用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一斤华夫饼干,一个下午统统吃光。不料,越吃,味道越差,口腔肠胃都难受,以致于后来很长日子想起华夫饼干就反胃。原来,母亲没骗我们。

  我要去插队了,她又道:“出门宁肯带根绳,不肯带个人。”绳子可以捆扎杂物,人,指小孩。我曾带着一个孩子到上海,挤火车挤长途客车,一路艰辛,终于证明了这个道理。

  还有些老古话虽无深意,却很形象。她常自责兼自嘲:“阿姆来不及缝补,侬常常是前面卖生姜,后面卖鸭蛋。”指被我穿得露出脚趾和脚跟的破袜子。

  我料定这些老古话不是母亲的首创,是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老古话真是有嚼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