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0792号提案的答复情况 ( 2023-05-18 )

索取号: 发布机构:
文件编号: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标题:关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议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答复情况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提案对如何在社区这一基本单元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特别是“法治、共治、智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法治实践、共治实践、智治实践等建议,对于深化社区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我们将在工作中充分学习和吸纳。提案办理过程中,市经信委、市网信办提出了会办答复意见。

二、对提案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文件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特点和规律,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尽可能将资源、服务和管理放到基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关于“法治”实践

法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依托,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具有固根本、稳预期的重要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治理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立法。近年来积极提请市人大审议出台了《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以及其他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专项法规,完善了基层治理法治保障体系,实现了立法和重大改革决策的有效衔接。积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配合市人大开展基层治理执法检查,扩大法规的群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积极推进社区制订居民公约、村规民约、专项规约、住户守则等,发挥规约的民主管理作用。委员在提案中提到的“住户守则”在黄浦探索实践中,通过民主程序,将散落在不同法律法规中的行为规范汇编和细化,提高了法律法规的实效性。我们将积极宣传推广住户守则以及各类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专项规约等,完善规约的制定、备案和履行规则,提升规则的针对性、精准性,在深化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关于“共治”实践

近年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社区共治平台与共治制度,不断探索深化社区共治实践。在街镇层面:健全社区代表会议和社区委员会制度,由街道社区各界代表参加,围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区持续发展的社区公共事务,广泛开展社区民主协商、监督评议,推进社区共治。街镇可以召集由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辖区各类公共服务、管理和安全事项。在居村层面:完善居民区联席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组织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警、志愿者以及居民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活动团队等的代表,就社区公共事务开展民主协商,并可以邀请街镇职能部门参加。深化“三会”制度实践,明确协商内容、拓展协商形式、规范协商程序、提升协商的实效性。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建设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推动社会组织承接各类社区治理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已达到1.7万家。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引导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拓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全市社区基金会已达87家,汇集资金3亿多元。另外,我们还将继续推动参与式社区规划:依托高校智库、专业组织等资源,引导社区规划师参与,推动专业力量与属地自治力量供需对接,推动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家园。

(三)关于“智治”实践

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潮流,强化智慧管理赋能。在社区事务受理方面:作为政府为民办事的一线窗口,全面应用社区事务受理信息系统,推动“条线数据整合、运管平台上移、业务数据沉淀”。实现社区事务“全市通办”“一网通办”,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在社区治理智能化方面:建设“社区云”系统作为居村信息工作平台,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功能:一是提供“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支撑,市、区、街镇、居村按不同权限查看人、房及标签信息。二是居村干部开展社区治理的重要工具。接入“通知公告”“接待走访”“民情记录”等应用场景,且支持微信小程序,可帮助居村干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三是居村民享受社区公共服务和参与社区治理的信息化载体。居村民可通过“社区动态”“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等模块获取信息,报名参加活动,也可通过“议事厅”“留言板”“问卷调查”等模块表达意见,参与社区治理。在推进生活数字化转型方面:推进社区基础生活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数字化建设和改造,加快智能快件箱、智能取餐柜、智能售货机等智能末端配送设施布局。

另外,在委员提出的帮助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方面,近年来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响应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多样化需求。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上海“数字伙伴计划”项目。一是开展“随行伙伴行动”,深化政府和企业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弥合“使用沟”。本市首批66个政府网站、47个政府移动端应用和23家企业应用已实现了100%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持续开展市民用户体验评价工作,用户体验评测工作主要邀请本市老年人数字体验官和盲人数字体验官进行,截至目前共完成127个应用的线上体验测评,9个应用的线下体验测评。二是开展“智能伙伴行动”,加大为老服务新型数字产品研发,弥合“接入沟”。征集上海“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及相关数字助老体验产品,为市民提供“一键通”产品选型参考依据,促进实现“一键通”设备向全市老年人推广。三是开展“互助伙伴行动”,发动社会多方力量实现“数字反哺”,弥合“知识沟”。建设“微站点”服务阵地,接入答疑帮办、学习课堂、设备体验等功能服务,方便数字弱势群体享受“家门口”的数字技能提升服务。首批先行建设的153个微站点,包含银行网点、运营商营业厅、区图书馆、部分街镇服务空间及其他商业空间等。该批次“微站点”定位导航信息已在高德、百度地图APP上线,市民通过地图搜素“数字伙伴计划·微站点”即可找到站点位置和相关信息。

市民政局积极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例如:高度关注高龄独居、孤老、失能失智、重残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关爱保障工作。充分运用居村干部、“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社区党员及志愿者、养老顾问等力量和应急呼叫“一键通”、智能电水表、燃气报警器、烟感报警器等智能化设施设备,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关心关爱服务。又如:印发《为老服务“一键通”场景推广应用工作方案》,通过电视终端、移动终端、固话终端、便携设备实现慢病配药、叫车出行、政策查询与推送、社区通知、买菜服务、辅具租赁、日常维修、助购服务、居家服务、助餐服务等数字生活场景。将为老服务“一键通”和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相结合,纳入适老化改造产品包,目前累计提供服务265万次,其中一键救援服务1万余次;一键叫车服务2600余次,一键挂号服务2100余次,一键咨询服务8万人次,通过电话关怀老人242万次,其他服务13万余次。再如: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在社区长者食堂运营中,应用感应餐盘、刷脸支付、无感支付、电子标签展示等方式,提升用餐便利,推广应用敬老卡结算系统,支持多种优惠方式,实现助餐补贴精准发放,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用餐体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法治”“共治”“智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社区治理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深化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强化信息数据赋能,加快应用场景创新提升普适面,增强社区组织动员和为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