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回家,但我感谢你们!” (2024-04-22 )

“我不回家,但我感谢你们!”

“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本市救助管理工作正在尝试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从根本上帮助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摆脱困境。目前,在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牵线搭桥下,已有18位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开始新的生活。

玉兰花开,春意盎然。在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服务区,新设置的公共就业招聘信息栏上,不仅张贴了就业平台二维码,还有不少公司的最新招聘岗位。

“在救助场所张贴就业平台二维码,是上海民政部门在去年寒冬救助专项行动中探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的一个新举措。以往,我们救助滞站的务工不着人员,主要是通过资助他们返乡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到家人身边。但去年以来,我们发现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比例显著上升。因此,从去年12月开始,我们结合‘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主动跨前一步,尝试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希望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现实困境。”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的牵线搭桥下,目前已有18位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获得工作机会,结束风餐露宿的生活,走上人生新征程。

作为人口流入型的超大城市,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的受助人员中,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占比已经达到了63%。这些人员在城市里举目无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往往选择打零工,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实在没钱了只能露宿街头。每到寒潮酷暑等极端天气情况,这些人员的安危就牵动着民政工作者的心。如何帮助他们在城市中自食其力、扎根安家?上海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授之以渔”,从救助到帮助就业

春节前,20多岁的小辉进入市救助管理站时很不情愿,“我实在是没找到工作,连回家的车票钱也没有了,不得已只能来到你们救助站。”小辉高中毕业,从老家来沪找工作,本想凭着自己一身力气找个活干,没想到很不顺利,随身带的几百块钱很快就花光了。

“听闻小辉的经历,发现他还有较强烈的务工需求,我们便没有建议他立刻返乡。”站内工作人员说,“和以往不一样,现在工作流程进行了细化,要根据受助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像小辉这样的情况,救助站会嵌入“提供就业信息”这一步骤,在提供标准化、基础性救助服务的同时,再多问几句“想找哪方面工作,有什么技能,有哪些需求”等,进而帮助匹配到更符合其需要的工作。

“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这是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工作思路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在去年召开的全市救助管理机构站长例会上,市、区两级救助管理部门专题探讨了务工不着人员的精准化服务举措。特别是去年12月,上海遭遇四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为避免冻伤冻残等意外事件,全市各相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联动,开展了“拉网式”“地毯式”街面巡查,把不少碍于面子不肯接受救助的露宿人员劝进了救助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这为后续进一步提供就业信息提供了人员基础。

二、为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支持举措

“提供返乡车票”到“提供就业信息”看似只是工作人员服务多了一小步,实则关乎救助管理工作前进一大步。2024年,上海首次将“为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针对性服务”写入民政工作要点,要求及时有效给予帮助。但是,如何增加寻找工作的机会?去哪里找工作?谁来帮助找工作?本市救助管理机构正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第一步——“走出去”。来沪务工不着的临时遇困人员最怕的就是遇到“黑中介”,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便主动联系对接市、区就业促进中心及正规劳务中介公司,在就业平台方面进行前置把关,形成“救助+就业”联动帮扶机制,确保受助人员在救助站中接触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2月24日,在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作为承办单位之一,首次组织来沪务工不着的受助人员走出机构,参加“乐业上海优+”行动——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综合性大型招聘会黄浦分会场活动。在活动现场,一名河南籍受助人员感慨道:“我到上海后找工作并不顺利,带的钱很快就花光了,现在过年了,实在不好意思空着手回家。幸运的是,我来到了救助站,这里的工作人员把我当作朋友一样,不仅不嫌弃我,还劝我不要放弃,特地陪我到招聘会找工作。”最终,这名受助人员找到了超市配送员的工作,满心欢喜地离开了救助站。

第二步——“请进来”。“去年12月以来,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日常联络制度”,市救助管理站介绍,“一是在站内救助区的醒目位置张贴‘上海市公共招聘’二维码,在日常救助服务过程中指导受助人员通过‘随申办’在线登录招聘平台,填写个人信息,搜索招聘职位;二是在场所公共区每周更新‘黄浦就业’招聘网页信息供受助人员选择;三是与市站所在地的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建立联络员机制,区就业促进中心针对受助人员的特点,梳理零工岗位,定期向市救助管理站推送招聘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精准地对接就业需求。”

“为受助人员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市救助管理站社工科观察到。“年轻人找工作选择面比较大,但在上海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哪里有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就业信息方面的支持;年纪大一些的找工作相对不太容易,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帮助匹配就业资源,还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让他们积极调整心态。”

三、推进实现市区联动服务

救助管理机构要参与到全市促进就业大格局中,就不能仅仅在市级层面试点,而是要市区协同。为此,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了对16个区级救助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要求各区救助管理站结合本区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服务,积极推进市、区招聘岗位信息共享。

去年12月开展寒潮街面巡查时,金山区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名蜷缩在桥洞下的露宿者。工作人员反复劝导其入站接受救助,他却礼貌地表示拒绝:“我要工作,如果进救助站,交通上不方便,离我上班的地方太远了。现在,我住在桥洞下,骑个共享单车,10分钟就能到上班的地方。”原来,他每天主要打零工,工资不高,为了省钱选择住在桥洞下,省下的钱则全部寄给远方的家里。“可是,寒潮来袭,万一冻病了不是连零工也没法做了吗?”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尝试着与他所工作的工厂取得联系,又找到为他介绍工作的劳务中介,在救助站的牵头下进行了几方协调,最终,工厂认可他的工作能力,与他签署了长期工作合同,并免费提供了员工宿舍。“一旦有打工意愿的临时遇困人员来到救助站,我们就和爱心中介联系,有时中介免费上门服务,有时还义务陪同受助人员到工厂面试。目前已介绍成功9例。”金山区救助管理站表示。

新形势下,救助管理机构的受助人员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流浪乞讨人员,不仅覆盖面广了,服务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救”“就”联动,以“就”促“救”,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市民政系统创新工作的实措。让更多人实现“乐业上海”的梦想,上海市救助管理机构正在为之努力。